建基地 抓產業 設崗位
柞水穩步提高脫貧群眾務工收入
本報訊 (余偏林 孟艷玲)今年以來,柞水縣通過及時開展“點對點”集中輸送務工人員暨春風行動等活動,有效拓寬了村民創業就業渠道。近年來,柞水縣全力落實建基地帶就業、抓產業帶就業、設崗位帶就業“三帶就業”舉措,促使脫貧群眾就地就業穩增收。目前,全縣累計脫貧群眾務工達1.9萬人,年人均務工收入19670元。柞水縣已獲得省級創業型城市和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縣稱號。
該縣全力打造創業孵化基地5家,孵化創業實體295家,帶動脫貧勞動力創業就業885人,將鄉村旅游、高端民宿、美食街區、康養度假與創業扶持深度融合,建成農民返鄉創業示范村1個、創業園1個,帶動就業創業625人,終南山寨被認定為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全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建成縣鎮級標準化創業服務中心10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18人,落實創業貸款2600萬元,兌付貼息資金426.7萬元,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237人1181萬元,發放創業孵化項目補貼61.2萬元,創業孵化基地已成為返鄉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縣上把木耳產業作為就業的突破點,已建成全省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木耳菌包生產基地,引進培育木耳產業化企業14家,組建股份合作社82個,全縣發展木耳大棚1960個、生產基地60個、專業村46個、種植戶3900多戶,4133名脫貧人口被鑲嵌在木耳產業上。同時,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培養“農忙在田+農閑務工”“種植+養殖”“養殖+藍領”等復合型職業農民100多名,550名脫貧人口轉變為產業工人,并以搬遷安置點為重點,引進培育紡織服裝、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已認定就業幫扶基地、幫扶車間35家,帶動786名脫貧勞動力就業,促使搬遷群眾有就業、能致富。
縣上用活公益性崗位政策,嚴格聘任程序,逐村成立勞務工作隊,聘任就業信息員82人,通過走訪排查、村級研判的方式,排查“零就業”戶,已累計開發社會治安協管員、護林護路員、保潔保綠員等公益性崗位2548個,確保“三無”勞動力就地全部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