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瑩雪
春山可望,楊柳依依,草木蔓發,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春天的生機勃勃讓人看在眼里,更印刻在心里。俗語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充滿朝氣、萬物復蘇的春天里,脫貧戶陳慶海一家人也有自己的增收夢。
3月17日,陳慶海帶著筆者來到位于小嶺鎮黃金移民搬遷安置點的新家,寬敞明亮的房間,干凈整潔的地板和立式空調、雙開門冰箱等樣式新穎的家用電器讓人眼前一亮。客廳的沙發后面,一張裝裱了的照片和一幅書法格外顯眼,照片底下寫著:“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與當地群眾親切交談。”照片中的陳慶海,挎著滿滿一籃木耳站在總書記身后,笑容明媚。而那幅書法則寫著大大的三個字:“好好干”。
“‘好好干’三個字是習近平總書記當時在大棚里給我說的,聽到這三個字,我十分激動,也備受鼓舞,更堅定了我繼續發展木耳產業的信心和決心。”陳慶海指著裝裱框里的字說。
十幾年前,貧窮和落后包圍著金米這個被秦嶺群山環抱的小村子,村民們大多依靠在外地打零工和在當地的陜西銀礦務工維持生計,陳慶海也不例外。暗無天日的礦井,陰冷潮濕的空氣,高強度的勞動,讓村里的一部分“鋼鐵漢子”們忍不住想要放棄。那時的陳慶海還住在金米村一組的老家,上有80多歲的父母,下有三個孩子,妻子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常年在家里吃藥,干不了重活兒。雖然拼命賣力掙錢,但家里始終是入不敷出,陳慶海一家也在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在礦上真的是苦,有時候半夜下井,在黑咕隆咚的礦井里忙完一夜,早上出來才能看到一點外面的藍天和云層里的太陽,感覺像是另一個世界。”回憶起當年銀礦務工的生活,陳慶海感覺歷歷在目。出于生活所迫,再苦再難他也要堅持下去,即使心里想了一萬次放棄,他的雙腳仍然每天一遍遍踏進礦井里。
2019年,金米村開始大力發展木耳特色產業。在干部的精準幫扶和鼓勵下,陳慶海開始種植木耳。通過三年多的發展,如今他不僅自己致了富,還帶動村民一起脫貧。“村上有了木耳產業后我承包了大棚,當時種了一季就買了輛新車,不用吃苦受罪,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說這些話的時候,陳慶海臉上樂開了花。
“種木耳后日子越來越好了,今年開年我買了筆記本電腦和打印機,娃上學用或者我用都方便,等上半年忙完,下半年我準備帶老婆孩子去西安咸陽好好玩一下,今年是虎年,我繼續種好木耳,生活一定會虎虎生威,越來越好!”談及新一年的愿望,陳慶海眼里滿是自信的光芒。
據了解,金米村2022年準備發展木耳350萬袋,2月中旬開始村“兩委”為承包做宣傳,到3月份已經承包出去了200多萬袋。陳慶海今年又承包了15萬袋地栽木耳,這些木耳對他來說,就是致富的“金耳朵”。
女兒陳林玉一直是陳慶海夫妻倆的驕傲,雖然是個靦腆的小姑娘,但她天真的語氣間卻透露著身為一個金米村人的驕傲和自豪。她不僅愛學習,成績優異,還藝術天分十足,家里的很多畫作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心目中的家鄉金米村現在很美很漂亮,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畢業了要回來,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給家鄉,把家鄉建設得更好。”當筆者問她有什么新年夢想的時候,她用堅定的目光和語氣這樣回答。
離開陳慶海家的時候,夕陽余暉映照在他們的新小區里,遠處的天邊出現了一片絢麗的晚霞,整個小區顯得格外安寧和美好。有了產業,有了經濟實力,很多個像陳慶海一樣的金米村老百姓一定會乘著木耳產業發展的東風,更加自信滿懷地闊步走在致富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