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周成全 周長博
采茶女采摘茶葉
茶園鳥瞰圖
春分時節,筆者沿著剛剛新建的盤山產業路,來到柞水縣杏坪鎮中臺村石家山,茶山上人聲鼎沸,人們正在為茶山正式開園忙碌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臺村省級非遺傳承人魏緒明老人正在表演自己創作的漁鼓獨唱《喜悅的茶園》:“云蒙山茶真是美,云蒙山茶就是香,各地品茶到中臺,幾種名茶品一品。眼下就要采芽尖,高檔茶葉闖天涯,吃也香、睡也甜,精神飽滿建家園。”
中臺村地處秦嶺腹地,因山大溝深,很早以前,貧窮落后是這里的代名詞。為了徹底擺脫全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現狀,中臺村“四支隊伍”充分抓住蘇陜協作重點扶貧產業項目機遇,在江蘇南京高淳駐柞工作組援建下,建成柞水唯一的“綠色茶葉示范基地”,茶葉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非常可觀,茶園項目成為中臺村全面振興的基石。
荒山變金山
早在2018年,時任南京市高淳區駐柞工作組組長、柞水縣委常委、副縣長楊宏玉組織援柞農業專家在走訪中發現,柞水是商洛市沒有茶葉產業的縣,而茶葉恰恰是高淳富民的一項重要產業。
守著荒山致富難,找對路子才能謀發展。從2019年開始,為了打造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為群眾尋一條持續穩定的增收路,南京市高淳區駐柞水工作組在楊宏玉的帶領下,加快推進協作步伐,以期實現南茶北移,千畝無性系茶葉種植園應運而生。
“剛開始,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項目開展并不順利。”現任高淳區駐柞水工作組組長、柞水縣委常委、副縣長魏巍表示,經過不斷努力,駐柞水工作組商議整合高淳區7個鎮辦24個集體經濟強村結對幫扶資金210萬元,采取飛地建園模式,將資金集中投入中臺村茶園項目建設。在此基礎上,蘇陜協作資金連續三年將茶園列為重點支持項目,投入資金1270萬元,支持茶園擴建、茶葉加工廠、環山道路等建設。高淳區財政為每畝茶園每年補助1000元,2019年360畝、2020年1030畝、2021年1100畝的補助資金已經到位。
資金到位,良種、技術也應齊備。為適應柞水氣候環境,抗凍性強的“龍井43號”“金萱”等5個耐寒耐旱的優質茶葉品種從高淳運了過來。來自高淳的農業技術專家趙福榮等人也扎到了當地的田間地頭,面對面地講、手把手地教,幫助當地茶農解決種茶的技術難題。土地開墾、茶苗種植、尋找水源、電力供應、安全過冬、改建道路、建設茶廠,中臺村的茶葉種植面積已從1畝增長到目前的2000畝,昔日荒山變成了如今的金山。
目前,已投資1546萬元建設茶園,在石家山、張氏溝、吳家灣、左家坡、八臺坡等5個片區示范種植7個優質茶樹品種2090畝,新建標準化茶葉加工廠1570平方米、產業路3.6公里。石家山、張氏溝前期500畝茶已全面采摘,預計畝產干茶1公斤以上,年收益可達50萬元以上。隨著茶葉的初步開采,產量將會逐年增加。
該村黨支部書記范培勇說:“中臺村茶園有著陜南山區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優勢,這里山巒起伏,溪流縱橫,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人煙稀少,是茶葉生產的理想之地,又因天然無污染,在茶葉加工方面,注重品質和顏值,并在包裝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創新,通過更為個性化的方式賦予了茶新的內涵,讓茶飲回歸大眾飲品市場,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石家山千畝生態茶園80%分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山坡、山頂上,山上云霧繚繞,山間碧水盈盈長流,茶樹清香溢滿山,是生態旅游的好去處。下一步,隨著茶園建設形成規模后,各方將著力打造生態旅游基地,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強村富民。
糧農變茶農
“中臺村通過發展生態茶園產業,解決了群眾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減少了矛盾糾紛,助推了村上經濟發展。”村委會副主任楊志靈說,“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公益崗安置、分紅等方式,將全村156戶495人聯結到茶葉產業鏈上,帶動了周邊200多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戶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在沒有茶園以前,當地群眾以糧食種植為主,家庭主要勞動力依靠外出務工解決家庭開支,大量的山坡地閑置荒蕪,留在村里的老弱婦孺在家無所事事,鄰里矛盾糾紛接連發生。
在茶園建設上,村上采取“政府+集體經濟+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步推進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充分利用蘇陜協作扶貧資金,在大量閑置土地上集中統一栽植茶苗,并將茶園建設項目向上申報,享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待茶園建成后,將全部交由原來出讓土地的農戶來管理,農戶采的茶葉由村集體收購進行加工對外銷售。這樣一來,當地農戶在茶葉種植建園初期享受退耕還林政策解決了溫飽問題,茶園建成后由農戶直接種植管理保證了穩定增收,真正使當地村民成為名副其實的“茶農”。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成立了援柞農業管理專家隊,專門負責茶苗種植、茶園管護、茶葉加工、品牌創建、產品銷售等方面技術指導,邀請專家對種植農戶進行授課培訓,并成功注冊茶葉商標,解除了茶農種植、管護和銷售的后顧之憂,為茶葉特色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弱村變強村
高淳柞水共建茶葉產業園建設借鑒、融合先進地區的發展理念、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為中臺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引領示范作用。
柞水縣信訪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作為聯村幫扶的牽頭單位,將發揮組織宣傳優勢,加強聯絡協調,全力配合村“兩委”會,緊抓當前蘇陜協作項目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使茶園發展達到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強村富民目標。”
目前,中臺村“兩委”會班子和柞水縣信訪局、長安銀行駐村工作隊正在借助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東風,按照“茶葉園區、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思路,以北方“茶文化”為主線,以生產有機茶、建設新農村、發展特色游為抓手,圍繞石家山茶園、廟灣大棚木耳基地兩個區域,進行綜合治理提升,著力打造一個生態觀光、餐飲住宿、茶藝表演、休閑體驗為一體的復合型生態產業園,不斷豐富農村生態旅游內容,助推全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杏坪鎮黨委書記阮鵬說:“去年,中臺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56萬元,已經成為全鎮名副其實的經濟強村。”
“踏足云中茶園,品鑒云霧仙茗。有初茶,正茁壯,只待諸君來鑒賞。”3月15日,著名歌手周澎來到云蒙茶山代言,“邀請廣大游客前來踏青賞山色,喝茶品健康。”
近年來,中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茶樹綠了青山,茶園富了百姓,茶葉加工廠壯大了集體經濟。茶葉產業不僅僅帶來物質上的富足,更讓廣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