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秦 楨)今年以來,柞水縣對標全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和“雙50”戰略,以“兩改”為基礎、“兩轉”為重點、“三促進”為目標,全力推動“兩改兩轉三促進”行動落地見效。
狠抓“兩改”打基礎。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和土坯(石板)房改造,全年計劃改造戶廁5812座,目前已開工5446座、已竣工5050座;新(改)建公廁100座,其中農村公廁59座、旅游公廁41座,第一批新建的14座農村公廁和2座旅游公廁均已啟動建設。今年確定對全縣953戶群眾唯一住房為土坯房(石板房)的實施改造提升,目前已啟動危改、美麗宜居和抗震類改造535戶,已竣工達到入住條件405戶。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按照村、人、環境“三位一體”的思路,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實施道路硬化38.8公里、升級改造農村電網25.7公里、新建5G通信基站49座,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度。
緊盯“兩轉”促轉型。推進產業轉型,持續做大做強“小木耳、大產業”,不斷壯大“菌果藥畜茶”等特色產業,完成春耳種植5000萬袋、中藥材1.8萬畝、茶園2390畝,養豬8.18萬頭、冷水魚100萬尾,切實補齊基礎產業鏈薄弱短板。推進業態轉型。依托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老庵寺村等8個村生態休閑觀光農業,不斷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休閑觀光型農業轉型。成立9個鎮級新業態發展公司,實施“終南宿集·共享村莊”“百里星行·金井綠道”等項目,拓寬三產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圍繞“三促進”提質效。促進鄉村建設水平提升,突出道路、河道、庭院、村莊“四大區域”整治,抓住“改、拆、建、管”四個重點,全面推進30個村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加快推進36個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實施庭院美化1486戶,不斷促進鄉村建設提質增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出臺《柞水縣支持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措施》,以農村宅改試點工作為契機,積極盤活農村閑置農房、土地、林地等資源資產,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的村達到52個,“薄弱村”全部清零。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積極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育,累計發展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190多家。圍繞群眾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增加,不斷強化監測幫扶,扎實落實穩崗就業措施,用足用活各項惠農政策,不斷提升群眾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