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周炆濤)3月5日,筆者從柞水縣發展改革局獲悉,根據柞水縣生態產品經營目錄明確的29項產品,縣農商行已累計為企業發放“生態貸”28戶673萬元,為“兩山”價值轉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有效促進了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去年以來,柞水縣立足自然生態、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等優勢,堅持把生態作為最核心的優勢,把綠色作為最鮮亮的底色,全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奮力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縣上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作為全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來抓,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1+11”協調推進機制,出臺一系列措施,形成“縣級統籌抓總、部門分工負責、鎮(街道)主動參與、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綠色消費制度,推廣節能環保消費方式,促進節能機關創建全覆蓋。開發“生態貸”綠色金融產品,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賦能。引導金融機構定制綠色信貸產品,對節能減排企業貸款給予1%—2.5%貼息支持,并逐年提高比例。精心制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產業和低碳消費等量化考核細則,作為政府給予企業貼息、減稅、降費、供地等支持的重要依據,引領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和生態財富轉變。
縣上科學劃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全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縱深推進秦嶺“五亂”問題整治,著力從源頭、過程、結果全生命周期深入推進治污攻堅。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統籌抓好退耕還林、公益碳匯林、重點區域綠化等生態建養工程,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全面推進生態資源擴大總量、優化存量、提升增量。積極配合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完成全縣生態物質產品、景區、監測站點平均負離子濃度、水資源量、光伏發電量及營盤鎮土地利用數據及圖片等相關基礎數據和資料的收集上報任務,全面摸清底數,形成目錄清單,為全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核算平臺奠定了基礎,柞水縣成為全市唯一縣、鎮、村三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深入調研、精準研判、大膽創新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不同區域特色發展模式,堅持先行先試、抓點示范,創新探索了產業帶動型、筑巢引鳳型、村莊共享型、變廢為寶型、綜合治理型、科技引領型等“六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形成了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新局面。
柞水縣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生態康養等綠色循環產業為主攻方向,強力推進業態創新和精深加工,全面延伸生態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發展壯大木耳、生態旅游、康養旅游、醫藥健康等生態產業,有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累計研發木耳深加工產品22大類98個,木耳產業銷售額達2.7億元;生態旅游實現年游客接待量7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盤活閑置資產發展民宿及農家樂5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10萬人次,經營收入5.5億元,入股村民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