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新農民講堂’,現場聽了李春花、鄭傳家等幾位致富能人傳授的致富經驗,我很受啟發。”5月11日,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村民余應龍說,“我打算把自家老房子改造一下,開辦民宿農家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柞水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針對區域特點和需求,在全縣開設“兩新講堂”,即在移民搬遷小區開設“新市民講堂”,破解安置群眾情況不了解、居住不習慣、風俗不相同的實際問題;在農村開設“新農民講堂”,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
柞水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陳曉琴說:“群眾需要什么,大講堂就講什么。‘兩新講堂’圍繞‘講什么、誰來講、怎么講’來組織實施,激發群眾首創動能,用群眾語言講好新時代群眾故事,讓群眾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角。”
“群眾視角”看問題 “群眾語言”講道理
4月11日,針對目前農村較為普遍存在的“厚葬薄養”現象,紅巖寺鎮盤龍寺村黨支部書記王春生,用當地群眾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給大家講移風易俗的道理。臺下幾十名村民有的頻頻點頭,有的若有所思。
柞水縣重視選優配強宣講隊伍,征集并建立講師人員信息庫,組織以縣內外在職各行業專家、基層優秀黨員、身邊好人、鄉賢、致富帶頭人等有示范作用的先進典型和城鄉退休老干部、老專家、老軍人、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人員為主體的志愿宣講講師400余人,讓群眾當主角,讓群眾親自參與、互動。
“心懷‘國之大者’,當好秦嶺生態衛士。”4月17日,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柞水縣委黨校教師李莉,在下梁鎮嘉安社區進行宣講。她將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用百姓話語,通過小故事深入淺出地進行闡述,贏得在座群眾陣陣掌聲。
“大講堂從基層群眾中選取鄉賢人才、致富能人、道德模范、優秀黨員等作為主講人員,針對群眾身邊普遍存在的現象、關心的話題,用‘群眾視角’看問題、‘群眾語言’講道理、‘百姓故事’舉例子。只有這樣,大家才樂意聽、記得牢、有共鳴,實現在潛移默化中成風化人。”柞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戴昕說。
解開群眾思想疙瘩 解決群眾具體問題
“澆水要注意干濕交替,濕要濕透,干要干透,這樣長出的木耳才比較厚實。”4月25日,在金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致富能手肖青松從地膜鋪設、菌棒擺設、澆水、采收和晾曬等各個環節,給村民傳授木耳種植技術,破解部分群眾想栽植木耳又沒掌握技術的難題。
針對群眾的困惑和實際需求,柞水縣通過與群眾聊家常、話農事、談農情,答疑釋惑,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有針對性地組織政策形勢宣傳和生產技術講解、致富經驗交流、創業之路剖析,邀請專家傳授科技知識,讓能人大戶分享致富經驗,引領群眾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勞動者。
“通過創新開展‘1+1’鄉村院落會、‘新農民講堂’、板凳會等活動,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活典型的事例,解開了群眾思想上的一些疙瘩,又破解了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起到了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的效果。”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說。
“話筒”交給群眾 聽取群眾“感”言
“現在,兩個娃都在縣城上學,我在學校找了份臨時工作,孩子的爸爸在縣城打工,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我相信將來會更好。”柞水縣干佑街道仁和社區移民搬遷戶陳敬部在“新市民講堂”上,分享自己一家搬遷后的生活。
柞水縣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大講堂活動,將“話筒”交給群眾,充分聽取群眾“感”言,通過開展身邊好人談道德事跡、星級文明戶談移風易俗新風尚等交流活動,引導群眾向上向善,自覺成為新思想、新風尚的傳播者,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家和萬事興。孝敬公婆是每個兒媳應該做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曹坪鎮九間房村的“好媳婦”任彩霞的分享,贏得了村民陣陣掌聲。
“彩霞為我們全村村民樹立了榜樣。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分享學習,促進村上逐漸形成尊老孝親的良好風尚。”村黨支部書記呂道杰號召村民向任彩霞學習。
柞水縣通過“兩新講堂”平臺,培養了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的新農民、新市民,有效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讓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氛圍越來越濃厚,村容村貌持續改善,群眾文明素養進一步提升,為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注入力量、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轉自2024年5月15日《陜西日報》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