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煥然一新的梨園村黨群服務中心群眾廣場
村民自發打掃道路,營造良好環境。
11月12日,行走在柞水縣乾佑街道梨園村,道路兩旁帶有柞水漁鼓元素的太陽能路燈別具一格,引人注目;干凈整潔農戶院里,就地取材用鵝卵石壘砌的花墻簡約自然,漂亮大氣;梨園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寓意攜手共筑梨園村和諧文明的村規民約雕塑設計精致,格外醒目。
“你們看,正在清掃道路的那位老人叫辛長水,今年60多歲了,一有空他就組織鄰里自發免費打掃道路。”循著梨園村黨支部書記張烈國的手指方向,記者看到,通組路上,三五群眾,一邊清掃路邊樹葉,一邊有說有笑。“愛國愛黨愛家鄉,鄰里和睦不紅臉,婆媳互敬講禮儀……”張烈國大聲朗讀完簡短明了的村規民約后,告訴記者:“我們的村規民約不僅僅是刻寫在這墻上,張貼在每位群眾的院子里,更是走進了每位百姓的心里。”
“八米河”成為一段佳話
古有安徽六尺巷典故,鄰里間相互禮讓、彰顯文明風尚的典范,傳頌至今。而在梨園村,前不久一個普通村民的“八米河”故事,傳承文明鄉風,成為當地百姓廣為流傳的佳話,也彰顯著新時代基層群眾的新智慧、新眼界。
梨園村四組楊木溝原有河道僅3米寬,河水落差大,雨季來臨時,河水肆意奔騰,極易引發水毀災害,威脅沿岸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年,村上爭取河堤建設項目想拓寬河道,卻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占地和砍樹。這對于祖祖輩輩依賴土地為生的村民來說,無疑很難抉擇。土地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樹木是他們多年辛勤培育的財富,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木都承載著他們的情感和希望。村干部合計之后,想著資金有限,也無法補助群眾損失,就考慮只將原有的3米寬河道的河堤進行加固。
梨園村59歲村民王啟文家遠離河道,修建河道本和他沒有利益關系,但在西安務工的他得知村上要修建河堤,特意趕回來,和組長袁正堂商量解決河堤拓寬的事。“1987年,大水將我們家的土地、下游的十幾戶群眾房屋都沖壞了,3米寬的河道怎么能解決水患問題?”“這事村上和組上也考慮過,但是考慮到賠償群眾損失,沒有對應資金啊。”“楊木溝400多米長的河道邊,我家地最多,我帶頭讓村上免費占地砍樹,讓出河道寬度,看看大家意見。”
村小組會上,王啟文慷慨說出想法后,村里其他10戶群眾紛紛效仿。就這樣,原本狹窄的3米河道逐漸拓寬,最終變成了現在8米寬,河堤建設期間,王啟文和村民還自發組建監督隊,每天對施工把關。望著寬闊的河道和新修的堅固河堤,袁正堂感慨說:“王啟文在用實際行動,履行村規民約上說的‘村興我富、村美我榮’的觀念,做品德高尚的好村民,附近村民逢人便說,都為他豎大拇指。”
“八米河”里,流淌的不僅僅是清澈的河水,更是村民們敢于舍得、為他人著想的深厚情誼,見證的不僅僅是河道的變遷,更是文明鄉風在梨園村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生動詮釋。
鄰里情展現好鄉風
11月1日,本是平凡的一天,但對于梨園村二組70多歲的王丙秀老人來說,卻是驚心動魄的一天。王丙秀高血壓突然發作昏迷,情況十分嚴重。而此時,她的幾個孩子都遠在外地務工。
正當王丙秀生命安危的緊要關頭,51歲的鄰居楊世文成為老人一家的希望之光。
楊世文發現老人犯病后,沒有絲毫猶豫,他第一時間呼叫救援,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他不斷安撫著老人,并聯系同村村民趕來幫忙。在大家齊心幫助下,王丙秀老人被順利送上了救護車。
然而,楊世文的善舉并未就此停止。看著老人獨自在醫院,而她的兒女一時無法趕到,楊世文主動承擔起了在醫院照看老人的重擔。在醫院的那幾個小時里,楊世文如同老人的至親一般,細心地照料著。他時刻關注著老人的病情變化,跑前跑后地為老人取藥、打水,還時不時地與老人交談,讓老人在病痛和孤獨中感受到溫暖。直到老人兒女趕回來,楊世文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村規民約上要求我們鄰里和睦不紅臉,我們不僅不紅臉,還親如一家。”楊世文說,他和王丙秀一家并無血緣關系,但只因心中一直銘記著一份恩情,他永遠都不會忘記,無論如何都要去幫助她。當初,楊世文父親下葬時,王丙秀一家慷慨地免費為自己的老父親提供了一塊地,這份恩情在楊世文看來重如泰山。
其實,在梨園村,鄰里互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10月31日,梨園村三組的河道內發現一個走失老人,村民發現后立即聯系村委會,為老人提供幫助。梨園村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困難,大家總是相互扶持。這種鄰里之間的深情厚誼,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個村民的心田,引領著大家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約定帶來大變化
近年來,梨園村悄然發生著一場意義非凡的變革,村上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為這個傳統村落帶來了全新的風尚。
梨園村監委會主任方有濤介紹,以往,村里的婚喪嫁娶需要大操大辦,既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如今,村委會勇挑重擔,承擔起主持這些大小事務的責任。梨園村黨支部書記張烈國以身作則,擔任總管之職,如同航船有了經驗豐富的掌舵人,他統籌全局,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有序推進,將簡辦的理念貫穿始終。村黨支部副書記謝關有作為支客,熱情周到地接待各方來客,在傳遞溫暖的同時,也向大家宣傳新的辦事風格。而方有濤和一些后備干部負責禮房,他們認真記錄每一份人情往來,讓整個過程公開透明。
紅白理事會倡導簡辦,并非對傳統儀式的褻瀆,而是一種去粗取精的升華。在梨園村婚禮上,不再是鋪張的流水席和奢華的婚慶布置,簡潔而溫馨的現場,重點突出新人的幸福時刻,但傳統婚禮中的精華部分仍得以保留,如敬茶等環節,傳承孝道文化。而在喪事中,也摒棄了煩瑣冗長且浪費的舊俗,村民們懷著對逝者的敬重,以更加莊重、簡潔的方式送逝者最后一程,讓葬禮回歸到對生命的緬懷本身。
“優美的環境與村規民約相互交融,展現出新時代鄉村的迷人風貌。移風易俗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村民的價值觀。”張烈國說,村里孩子們在新的氛圍中成長,不會被盲目攀比所影響,懂得了簡約和真誠的可貴;年輕人也積極響應,他們不再為了所謂的面子而打腫臉充胖子;老人們看到新的變化,也從心底里認可這種方式,覺得村莊更加和諧、溫暖。在梨園村,一個個溫情的故事不斷在這里演繹,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記者手記 挖掘身邊典型 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在基層實踐中,挖掘身邊典型,培育文明鄉風,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王啟文能主動放棄個人利益,為鄰里安危著想,為村里著想,我們也有義務看護好家門口的通組路。”這是記者采訪時,正在梨園村通組路上免費打掃衛生的群眾隨口說的話。身邊典型潤物細無聲,在群眾中產生共鳴,讓梨園村村民在參與治理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和歸屬感,將村規民約從墻上走進村民心坎上,共同營造和諧穩定、文明有序的鄉村社會環境。
在培育文明鄉風的過程中,梨園村注重村規民約建設,善于發現和宣傳身邊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如王啟文、楊世文等鄉村道德模范等。通過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村民向上向善的熱情和動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我們要充分挖掘典型很多,可以是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道德模范,他們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鄉村的文明之路;也可以是剪紙、刺繡、民間舞蹈等文化傳承者,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鄉村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還可以是致富帶頭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這些,都能激勵村民向身邊榜樣學習、看齊,從而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挖掘身邊典型,培育文明鄉風,是構建和諧鄉村的生動實踐。需要基層善于挖掘、發揮身邊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讓文明鄉風在鄉村大地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