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汪財豪 張亞茹
初春時節,走進柞水縣鳳凰鎮的農家院落,隨處可見鎮村干部與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或是手持筆記本記錄著群眾的家長里短,或是手舉宣傳冊講解政策法規。
今年以來,鳳凰鎮以平安走訪和院落會為抓手,用“腳步+板凳”的工作模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村莊院落、田埂地頭,把法治宣傳送到屋檐下、門檻里,“零距離”織密基層治理網絡,走出了一條“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善治之路。
以腳步丈量民情 用真情化解矛盾
“要不是你們上門調解,我和老李家的這兩塊地怕是都種不成了,真要鬧到法院去了!”鳳鎮街社區老陳握著鎮平安法治辦干部小喬的手連連道謝。
原來,老陳與鄰居因春耕時對土地的地界發生爭執,雙方各執一詞,甚至揚言要“動手解決”。鳳鎮街社區調解小組得知情況后,連續3天上門走訪,查閱土地確權檔案,邀請兩家在地頭現場丈量,最終用“一把卷尺量到底”的公平方式化解了矛盾。
目前,全鎮干部累計走訪群眾600多戶,排查化解類似矛盾糾紛42起,真正實現了“干部多跑腿,群眾少煩心”。
在風險隱患排查中,平安走訪同樣發揮了“探頭”作用。大寺溝村干部在夜訪時發現,獨居老人張大爺家中電線老化嚴重,存在火災隱患,立即協調供電所免費更換線路,保障了用電安全。“以前總覺得干部來走訪都是走過場,現在才真明白,他們是真心實意來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張大爺感慨道。
小板凳上聽民聲 大圓圈里普法治
“鄉親們,最近電話詐騙事件頻發,大多針對老人,請大家在接到陌生電話時保持警惕,及時跟政府或者派出所聯系!”傍晚時分,雙河村的郭家院子20多名村民圍坐在一起,嗑著瓜子,聽著派出所民警講解反詐案例,鎮包村干部小胡也不時跟著補充。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鳳凰鎮已成常態。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多、對新事物信息接收慢的特點,鎮里將法治宣傳從會議室搬到了農家院,利用農閑時間召開院落會,用方言土話講法律、播視頻、發傳單,讓普法教育更接地氣、更順民心。
今年3月,鎮平安法治辦組織鎮派出所、司法所在清水村召開院落會,向村民宣傳《民法典》相關知識,對群眾有疑問的土地承包、房屋界址、務工糾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通過案例分析,幫助村民理解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全鎮已召開院落會74場,覆蓋群眾600多人次,發放普法資料1000多份,群眾法治意識明顯提升。
干群攜手齊努力 共建共享展新景
隨著平安走訪和院落會的深入推進,群眾從社會治理的“旁觀者”逐漸變成了“參與者”。在鳳鎮街社區,村組干部在調解土地界址糾紛時,周邊群眾能夠主動參與,提出解決方案;在皂河村,院落會上學會使用“國家反詐中心”APP的張大娘,回去又主動地教周邊鄰居如何使用;全鎮8村1社區依托走訪數據建立起“重點人員關愛臺賬”,落實留守老人兒童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監護等幫扶措施50多項。
“過去總抱怨群眾工作難做,現在才明白,只要肯俯下身子聽民聲,辦法總比困難多。”鎮平安法治辦干部小曾在工作總結中寫道。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全鎮網上信訪量、到鎮來訪量、12345投訴量同比明顯下降,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在鳳凰鎮的田間地頭徐徐展開。
從家長里短到政策落地,從矛盾化解到平安共建,鳳凰鎮持續深化“走訪+院落會”機制,讓更多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前哨”,用平安走訪的“鐵腳板”和院落會的“小板凳”,架起了干群“連心橋”,蹚出了一條社會治理“新路子”,共同守護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