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能可貴的是,《賽德克·巴萊》在提供了一部出色的爆米花電影所應該提供的視聽享受之余,還擁有一個超乎常規商業類型片的復雜、多元的精神內核,而說到底,這才是衡量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的重要標準之一。也因此可以想見,為什么部分內地輿論把《賽德克》視為一部文藝片。然而,作為“文藝片”的《賽德克》并不晦澀含蓄,片中各路角色直白的宣言,已經把影片志在表現的各種價值觀一一吶喊了出來。當然,這樣的處理,也多少磨損了主題的深度和微妙(而這是更“高級”的作品應當追求的境界)。
盡管發行方試圖亡羊補牢,但實事求是地說,《賽德克》出品方所期待的七八千萬人民幣的大陸票房,看來幾乎注定不會成為現實。
解讀幾個問題
1.“賽德克·巴萊”究竟是什么意思?
解:臺灣賽德克族詞語,出自賽德克語,意為“真正的人”。
2.《賽德克·巴萊》究竟講了怎樣的故事?
解: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臺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見證了30年來日本人對他們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忍辱負重了多年的他經過深思后明白,唯有挺身而出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即使面臨滅族危機也在所不惜。于是,他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于他們的獵場……影片分為上下兩集,上集《太陽旗》從1895年日軍占領臺灣開始,演至1930年霧社沖突;下集《彩虹橋》則進一步描述日軍大隊兵力進犯,與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并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后,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華商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