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在北京某電視臺一檔文物鑒定欄目中被砸贗品實為珍品”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圍繞是否“錯砸”,形成兩派截然相反的意見,欄目方堅稱被砸的均為贗品,不會看走眼。
鑒定欄目被指錯砸
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中,主持人王剛手持一把紫金錘,如果經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在雙方簽署完協議后,將揮錘砸碎“贗品”。“砸贗品”一直是觀眾比較關注的一個看點。今年5月,《“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次展覽是首都博物館與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的深度戰略合作,展品全部為瓷器,由首都博物館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與北京電視臺欄目組提供的30余件贗品放在一起對比展出。但近日,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 等通過觀展,公開質疑該欄目“所砸掉的‘贗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被砸物品提前安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勸慰廣大觀眾和藏家大可不必擔心“錯砸”,理由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在表演的節目”。李彥君表示他曾親身參與節目,對內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謂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后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最后理所當然地被砸掉。“這是表演,之前就是買的假的,當然不會砸錯了!”
欄目方否認指責
對于“錯砸”,《天下收藏》制片人韓勇表示,節目專家由三部分構成,專業機構的專家、拍賣公司的高級從業人員,以及高端藝術品行業當中的經紀人。“我們拿這些東西也不是什么疑難器物,對于鑒定結果我們是完全可以負責任的。”而對于外界質疑節目“作假”,韓勇予以否認。
本周將找電視臺交涉
京華時報:質疑方的判定依據是靠眼學嗎?
姚政:這不是一個小事。既然敢公開說出來是有充足的證據的。我們先后組織了五六批的相關人士來首都博物館看這些所謂的“贗品”,大家都覺得是有問題的。
京華時報:能否介紹下“相關人士”的構成?
姚政:30多個專家,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中國收藏家協會專業委員會人員、收藏瓷器大收藏家及其儀器檢測的負責人等。
京華時報:有質疑說你們隔著玻璃看展品,并沒有上手,認定結果是否可靠?
姚政:我們隔著玻璃肯定是上不了手,但是上手只是鑒定的方法之一,不能代表鑒定的全部。比如看釉面、畫工、器形……這些大量的信息是完全可以通過眼睛看的。
京華時報:質疑方有說法稱所謂“贗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對于這個比例您怎么看?
姚政:這是我們的保守說法。實際上我們認為百分之百都是真品。有10件以上是國家二級以上珍貴文物,占三成。
京華時報:如果技術鑒定,有哪些方法?
姚政:可以微痕鑒定,就是通過釉面的老化判斷年代。或者檢測釉面的化學成分,因為每一個時期的瓷器的化學成分是不一樣的。跟老太太再怎么化妝化不到20歲一樣,做舊的東西肯定能檢測出來。
京華時報:下一步打算怎么辦?
姚政:這周之內找電視臺交涉,不管怎么樣,破壞文物是錯誤的。
京華時報:您為什么公開身份提出質疑?有持寶人拜托您還是出于其他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