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偶像不是流量堆出來的
【文藝觀潮】
近期,多檔偶像養成類節目一時間風頭無兩。制造流量明星,讓他們“組團”進入娛樂圈,是這類節目的核心賣點。然而,這些紅極一時的偶像團體“出道”之后,沒過多久就“啞了火”,除去幾位偶爾亮相人前之外,大都銷聲匿跡了。今夏,許多以流量明星為賣點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上線,除了口碑一如既往地差強人意,其票房、收視率和點擊量也直線下滑,甚至連關注度和話題量也大不如前。一面是娛樂行業繼續瘋狂造星,用炒作、水軍、刷數據等手段將一些顏值高、話題性強的藝人捧上云端;一面是藝術素養欠佳、拿不出像樣作品的流量明星們,為了掙快錢一再用誠意欠奉之作糊弄觀眾,最終耗盡了粉絲的信心,澆滅了大眾的熱情,導致人氣余額不足,這種巨大的反差值得引發業界深思。
流量擔當素質多不達標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各自時代的偶像。對才華出眾、外形靚麗、造型時尚、為人友善、個性獨特的明星產生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年輕人必然經歷的心理體驗。由于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傳播渠道不同、審美標準不同,每一代人對偶像的認知自然會有所區別。然而,在差異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時代的人們又會對偶像的概念達成一定的共識,那就是任何優質偶像、大眾榜樣都應該具有過人的藝術才華、執著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公眾形象。
然而,當下娛樂圈的流量擔當們卻顛覆了社會對偶像的這一認知。他們多為陰柔的花美男、油膩的小鮮肉以及整容減肥過度的塑料花,雖然集萬千粉絲的寵愛于一身,拿著天價片酬和出場費,心思卻沒放在提高業務水平上。為了圖省事、掙快錢,有的用念數字代替說臺詞,后期用配音彌補;有的為了縮短拍攝時間,遠景全找替身代替;有的為了免受戶外拍攝風吹日曬、劇組轉場舟車勞頓之苦,在攝影棚內用綠幕拍攝自己的戲份,再通過摳像合成到各種場景之中。近日火爆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推出的所謂“偶像”,更是將這種不良傾向推向極致。在這些節目的舞臺上,長相雌雄不辨、裝扮不倫不類的選手大行其道,諸如唱歌跑調、舞姿笨拙、言語出位、行為怪誕之類業務能力堪憂、文化素質欠奉者更比比皆是,一再挑戰大眾審美和認知底線——資質平庸的女生用廉價又表演欲極強的眼淚作材料,端出一碗碗“我慘我光榮、我笨我有理”的心靈毒雞湯;畫著煙熏妝、帶著美瞳、穿著漁網衫的男生,用性感的舞蹈、魅惑的眼神和含混不清的說唱,坦然地向世人昭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多方合謀助長業界歪風
面對如此不走心的“偶像”,不少信仰缺失、精神渙散、內心空虛的青少年卻如墮入傳銷組織一般被洗了腦,出現各種歇斯底里的病態反應:有的為圍堵偶像、一睹芳容,四處打探、各地奔波;有的為給偶像應援,逃課輟學,離家出走;有的不惜變賣家產,借錢給偶像投票、刷數據。從某種意義上說,流量仿佛空氣,偶像如同氣泡,被蠱惑的粉絲就像用金錢和時間提升流量,把泡泡吹得又大又美的人。然而,粉絲在經歷人生起伏和社會磨礪之后終將成熟清醒過來,總有一天能看清楚“流量偶像”拙劣的才藝、崩塌的人設。當下的很多流量明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爆紅,又以風馳電掣的速度過氣。影視劇如果質量不行,集結再多人氣偶像也無法挽救票房和收視率。這些現象正是粉絲經濟出現疲態、流量擔當開始“擔當不起”、娛樂圈的虛假繁榮終將化為泡影的有力證明。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局面?首先,是由于市場邏輯代替了藝術追求。流量明星和其背后的操盤手一心只想如何獲取更多商業利益,全然不將藝人應有的藝術追求和文化責任放在眼里。這些偶像養成類節目大多藝術價值乏善可陳,蠱惑人心的圈錢能力卻不可小覷。比如,節目把選手的去留以投票的方式交由粉絲化身的“全民制作人”決定。這看似公平合理,實際上每一次點贊都需要用鈔票來置換。當粉絲們的心情隨著自己偶像的成績忽高忽低時,殊不知,幕后玩家們正瓜分著你的生活費和私房錢。其次,是由于商業資本左右著話語導向。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操盤手深知注意力經濟的重要性。他們不惜下重金蹭熱點、搶頭條、買熱搜,利用各種軟文硬廣對藝人進行吹捧,將其包裝成個性獨特、舉止可愛、外貌時尚、為人正派的“完美”人設,從而蠱惑人心,讓更多粉絲為之傾倒。再次,是由于社會風氣對于流量明星的過度關注。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娛樂生活逐漸豐富。在艱苦歲月被奉為偶像的科學家、工程師、解放軍和勞動者,在娛樂風暴的席卷之下被放置于角落,而娛樂明星粉墨登場,成為新媒體的寵兒。傳媒行業涌現了一批以關注明星一舉一動為業的狗仔娛記,偶像的私生活成了人們社交生活的重要談資,這種變化都給了流量明星存在的理由和安全感。
粉絲經濟污染文化生態
這種病態的文化現象,對文藝和傳媒生態的傷害不容忽視。首先,流量明星當道,引領著一股以白、瘦、小V臉為美的強勢審美潮流,使原本多元化的審美標準取向日趨單一。其次,流量明星當道,還會誤導受眾對偶像二字的正確認知。有的選秀偶像、流量明星大多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為了迎合某些粉絲的審美偏好,經紀公司會根據其外形和過往經歷,給他們設定諸如叛逆少年、乖寶寶、老干部之類的人物形象,然后編織一些狗血勵志故事和悲情人生經歷,以提高話題性、關注度和同理心。不僅是花花綠綠的發型和日系韓系的妝容,有的藝人甚至連走路姿態、說話語氣、口頭禪、蘭花指都被精心設計過。于是,“真”不見了,“善”和“美”也無從談起。再次,流量明星當道,助長浮夸喧囂的社會風氣。C位出道是極小概率的娛樂事件,但在劣幣驅動良幣的定理下,其示范效應卻非常強大。它給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營造了一個一夜成名的白日夢境,誘使他們放棄“腳踏實地工作學習,勤勤懇懇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條,去追逐“靠高顏值、耍機靈、抖包袱就能輕易成功”的幻象泡影。再者,流量明星當道,也對傳統藝術教育造成傷害。如果五音不全可以當歌手,演技拙劣能夠做主角,那么,傳統藝術院校存在的價值何在?那些踏踏實實做人從藝的文藝工作者又會何等失落?
有人說中國沒有能供優質偶像養成的環境,對此,筆者并不認同。偌大的中國肯定有孕育優質娛樂偶像的地方,關鍵是這土壤應該是有人打理的責任田,而不是無人看管的沼澤地。精神田地不應種植罌粟花和搖錢樹,感官娛樂的肥料不應替代精神快樂的價值。負責培養打造偶像的經紀公司應該擔負起應有的社會使命,提高準入門檻,發現潛力股、培養好苗子,發掘真正有藝術天賦、職業操守和道德情懷的人。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創作者也要磨煉選手的真功夫,深耕主題立意、價值導向和環節設置,充分發揮節目對文化的引領功能。唯有各方都用人文藝術的養料細心灌溉,才能培養出真正配得上中國文藝氣質和中國文化境界的優質偶像。
(作者:楊洪濤,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