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總決賽終于落幕,在收獲高收視和“瘋狂刷屏”的同時,節目傳到臺灣更演變成東森新聞的“盜播事件”和臺灣電視人的大討論。熱浪還沒有結束,隨后播出的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湖南衛視《中國最強音》又接連通過臺灣電視新聞滾動播出,掀起島內“大陸綜藝節目逆襲,臺灣綜藝節目怎么辦”的“口水仗”。臺灣電視節目因市場狹小、政策限制等原因,面臨空有創意領先卻資金短缺、人才流失的難題。近日,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了“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資深主持人黃子佼、曾制作過《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臺灣制作人葉心如,從臺前幕后探討“臺灣綜藝之困”的解決之道。
王偉忠:這是一個好現象,對華人娛樂圈來說,我們與有榮焉。
黃子佼:可以提醒臺灣電視人不努力絕對是坐以待斃的。我們也應該找回幾十年前的熱情。
葉心如:未來兩岸應該發揮各自的優點,大陸提升電視節目的硬件,而臺灣創意還是有很大的實力。
龍應臺:30年后,創意的這端,臺灣是否還是最充沛的淵源,是我們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盛況回放
《我是歌手》“征服”臺灣 臺媒馬拉松式“直播”
《我是歌手》總決賽當晚,三地甚至海外媒體都趕赴長沙,數量之多,連湖南衛視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都私下感慨:“聽到報給我的總決賽發布會媒體數字,我全身發軟,已經趕超任何一場發布會了。”當晚到長沙蹲守報道的媒體多達108家,其中有16家是臺灣媒體。
臺灣媒體也感嘆,這是繼大S三亞婚禮以來,難得大陸“再聚首”。不過,為的是一檔大陸綜藝節目,他們告知大陸媒體:“從林志炫參賽開始,我們就一直關注,很多臺灣觀眾通過網絡觀看,把精彩片段放在網絡上,大家一直在討論,何況總決賽7個歌手有4個都是臺灣歌手,所以我們就提出采訪的要求。”
更有甚者,臺灣東森當晚7點貼出公告,稱晚間10點的《關鍵時刻》將停播,但并未說明原因,讓觀眾揣測到底出了什么大事,“朝鮮發射導彈了?”后來才知道是臨時改播《我是歌手》特別節目。東森新聞以馬拉松報道的方式,幾乎全程“直播”比賽,贏得2.15%的高收視率(即每分鐘有48萬觀眾觀看)。13日,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對媒體表示:“認清一個現實,你本來就不可以跟人家比資本。”她覺得要思考的是“政策上的問題”,“到底怎么樣才是保住競爭力最有效的辦法。”她提出臺灣創意產業應當警醒,“30年后,創意的這端,臺灣是否還是最充沛的淵源,是我們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究其原因
大陸綜藝PK臺灣綜藝
“錢多”完勝“點子多”?
臺灣綜藝制作人李方儒去年曾預言,大陸綜藝節目至少10年才能趕超臺灣。不過,《我是歌手》總決賽之時,臺灣《康熙來了》、《女人我最大》等王牌綜藝節目的制作方中天、T V B S等電視臺都主動聯系節目組,派出記者到場探班。
常常往來于兩岸工作的臺灣主持人黃子佼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以資金、規格和硬件來評估,大陸綜藝水平早已超越臺灣。“《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可能是過去幾十年來,臺灣民眾最關注的兩檔大陸綜藝節目。比如《我是歌手》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電腦燈,有韓國攝影團隊在旁指導,有梁翹柏擔任音樂顧問,有很多攝像機同時錄制,像拍影視劇一樣,花了大量時間在后期制作上。在臺灣,一個節目用6臺攝像機就很了不起了!何況節目還有冠名商等方法獲得巨額廣告收益。之后的《中國最強音》又能高價找來章子怡和羅大佑——— 在臺灣,羅大佑基本是不上綜藝節目的。至于在綜藝咖的培養上、主持人的綜藝節奏上,差距也就只有一點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