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明星地位衰落
隨著《我是歌手》、《星跳水立方》等節目的熱播,人們越來越發現,明星早已沒有了往日高高在上的派頭,而是用低姿態主動上電視吸引觀眾,唱跳水樣樣都來。想通過把演藝的“本職工作”幾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事。在電視節目里明星沒有話語權,拍戲時也一樣。狗血山寨劇層出不窮,作為演員的明星們幾乎沒有選擇權,只能被迫出演討好收視的劇集。
在此情況下,自己當老板和制片人則成為明星們找回地位的好辦法。劉愷威在《盛夏晚晴天》中“翻身”當制片,統籌游刃有余,對團隊管理也十分滿意:“每個人都人盡其職,都有責任感,有激情,每個環節都完成地相當出色,這是我首次擔綱制片人的一劑強心針。”在演員眼中,劉制片不但脾氣好,還很會照顧人,即便有意見也不會發火。“我不是一個性子直接的人,不滿意的時候會繞個彎,跟導演說,誰的表情或是感情不夠到位,讓導演告訴演員要什么。”劉愷威說。
趨勢:都來加入制片人大軍
明星自己當老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完全自立門戶,一種是在簽約的經紀公司旗下開工作室。明星獨闖天下,自主性相對更強,能夠迅速地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執行過程中阻礙較少,通過服務于自己的品牌,吸引到優質的娛樂圈資源,施展商業才能。但承擔風險也必然更大,成本也相對增加不少。
而和經紀公司合作是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模式,這種方法比較保險,可以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借用公司的資源進行個人整合,而效益也與原公司分成。合作雙方都熟悉娛樂產業操作程序,也不缺乏資金,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大化,實現雙贏。不過這種模式往往只適用于大牌明星。因為“大咖”的知名度高,粉絲群龐大,更容易有針對性地生產娛樂產品。以劉愷威和楊冪為例,在影視劇發展上,兩人都同在一個母公司“歡瑞世紀”旗下各開了工作室,雖為同事關系,卻是互相扶持。
與此同時,經紀公司也越來越青睞這種讓明星工作室“掛靠”的發展模式。以“歡瑞世紀”為例,今年也推出“大制片計劃”,重推劉愷威在內的“八大明星制片人”,力將“大明星”打造成“大制作”。依次來看,以后的明星制片人,只會多不會少。(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