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供4000元,20年還清”計,蔡博士算了筆賬:每年還房貸5萬元;采暖、物業、水電煤氣費等1.5萬元;日常生活開支兩萬元——家庭年收入9萬元基本告罄——這還要老天保佑全家人無災無病,別提為父母雙親養老,更甭提生兒育女了。
想自己寒窗苦讀到博士畢業,辛勤工作到華發早生,月工資在當地工薪階層中也算不錯,可在二線城市連個中意的“水泥匣子”都買不起,蔡博士有生以來第一次尖銳地感覺到自己的無能。他認識到,靠自己本本分分在單位埋頭工作,永遠買不起一處體面的房子。
其實,7000余元/平方米的房價,已“便宜”到讓一線城市居民直拍大腿了。那發達城市的年輕人都怎么活的呢?叔叔家的丫頭給了蔡博士答案——丫頭碩士畢業定居北京,新婚丈夫是北大博士,7月份剛找到工作,月薪3000元。小兩口買房需160萬元,雙方父母拿了80萬元首付,剩余貸款30年還清,月供近2800元。“一人還月供,一人養家糊口,有個孩子就更艱難。30年后,我50歲,也快退休了,等于給銀行打一輩子工。”丫頭說。
在北京的80后,一般都采用“四加二”買房模式,一套房子后面常常有三個家庭支撐,即:雙方父母出首付,子女自己還月供。蔡博士的叔嬸都是工薪族,奮斗了一輩子,給丫頭買完房,置辦完新家,老兩口“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別說買房,現在蔡博士對自己是否要得起孩子甚至都產生了懷疑。且不說當前高昂的子女教育成本,就是將來這筆購房費,也要他勒緊腰帶,任勞任怨再攢20年。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06-2007年中國結婚市場發展調查報告》,全國城鎮結婚消費中,81.6%的新人得到了父母們不同程度的財力支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買房子。
回到眼前,無奈之下,蔡博士把購房標準一降再降,地理位置也從成熟市區一圈圈兒往外移。學校不考慮了,公園不奢望了,交通不必四通八達,步行10分鐘能找到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線就可以。然而,這樣的房子也不多——房價上漲的速度總比他選房的速度快,而且這種情況下,也還總有人比他出手快。
蔡博士再次深受打擊。他很惶惑:難道大多數人都比他有錢?難道自以為還算中等階層的他,實際生活在城市最底層?
如果不是,如果大多數購房者都選擇了按揭,蔡博士同樣感到深深的不安——老百姓把自己今后的十幾年、二十幾年押給了銀行,購買力因買房被嚴重透支,再加上育兒、就醫、養老三座大山,平日還敢消費嗎?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內需無法激活,中國經濟運行是否仍會強勁?中國老百姓還會有多少收入增長?還有多少好日子?
11月1日,星期天,長春氣溫降到了零下16度。心灰意冷的蔡博士決定再跑一次西環。看完該處兩個樓盤出來,天色已放黑,蔡博士心神俱疲,萬念俱灰,抬手叫了輛Taxi。
“一輩子血汗錢,肥了開發商、貢獻了地方財政收入,到頭來還把自己淪為了銀行的奴隸。買房就是犯賤!都不買,看房價還漲不漲!”出租車司機好像也正憋著一肚子火氣。
司乘對望了一眼,都是三十多歲的年紀,兩人會意地無語苦笑。城市夜景在車窗外被拉成幾條模糊的曲線,蔡博士覺得,那就像自己被樓市扭曲了的心靈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