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里,我想起了晉商的喬家。在當今的晉商研究著作和文藝作品當中,喬家是成功而優秀的晉商的代表,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不否認喬家的成功和偉大,但喬家并非人人如此。喬致庸時喬家已富可敵國了,但他的一個兒子還不滿足,在包頭市場上做高粱“霸盤”,即企圖通過壟斷高粱的供給來獲得更多的財富,結果被仇家殺死,為了對自己來說并沒有太大意義的財富而喪生,這樣做值嗎?這也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由于對財富無止盡追求而帶來煩惱和痛苦者,比比皆是。
如何走出財富圍城
走出財富圍城首先要有強烈的走出愿望,要知道在哪一個點上停下來。不少人認為,經濟學的最大化是對財富的無盡追求,這其實是誤解。最大化不是無限,而是資源限制條件下的最大化。一個人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能追求到無限的財富呢?其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均衡。就追求財富而言,即是得到的財富和付出的代價之間的均衡。當財富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所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財富之間就不均衡了,這時就必須停下來。那些走不出財富圍城的人就是不知道在哪一點上該停下來,這是許多富人的悲劇。
當然也有一些進入財富圍城的人想出而出不來。這些人往往有成功的事業,比如那些大中型企業的老板。他們也不一定就還盯著那些未到手的財富,但走到這一步,總不能隨便把企業賣出去,自己享受財富。或者是由于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總是不進則退,或者是受各種社會制約欲罷不能,似乎走上了這條路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
其實這又是一個誤區。事業不應該停止,企業也要發展,但這不等于自己走不出財富圍城。把企業交給別人去做,自己做一個清閑的股東,不就走出來了嗎?再說經營得再好的企業,無論你在位時多么輝煌,業績多么好,但你總有“交權”的一天,你要把企業交給你的繼任者去經營。與其到老被迫交出,為何不趁著大好時光早點退出,享受生活呢?我是很敬仰王石其人的,倒不是因為他創造了萬科這樣一個成功的大企業集團,而是因為他懂得適可而止,及時退出。他在成功后去登珠峰、穿戈壁,這才是瀟灑的人生。
走入財富圍城中心的人,應該向他學習,但走入其中并不等于成功。成功的人都是通過努力進入到財富圍城里面,同時知道在合適的時機退出。下定決心,努力進入并不難,難的是知道自己能進到哪一步,并能在適當的時候毅然退出。理財之術應該告訴人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增加財富,而且還應該包括何時不必去追求財富。
進入財富圍城不易,走出要更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