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一直以良好的業績和投資人服務在業界頗有口碑。2006年上投摩根阿爾法基金在同類基金回報率中排名第二。4月10日,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基金“比例配售”100億限額發行,獲得市場熱捧,認購資金達到900億之巨!在新基金發行之前,我們采訪了上投阿爾法基金和上投內需增長基金的基金經理孫延群先生。
“在股市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賺到錢,但每一個人都應該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什么風格都想嘗試,最后很可能一無所獲。”上投阿爾法基金經理孫延群看上去有些沉默,就像阿爾法的收益率曲線一樣,平穩、樸實。
“市場的短期誘惑確實非常多,但你不能指望把所有的錢都賺到。”在孫延群看來,公募基金只有控制好風險,獲取持續穩健的盈利,才可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青睞安全的投資
在年初的一次采訪中,上投摩根總經理王鴻嬪曾告訴記者:2005年10月,阿爾法基金募集結束時,孫延群提了個問題,需不需要保面值?我們討論后認為不用,結果阿爾法在很短時間里快速建倉。
雖然短期面臨跌破面值的風險,但孫延群喜歡在這個時候成交,因為悲觀情緒會帶來安全的價格。“悲觀情緒是引發價格下挫的最主要因素,這是買入真正優質公司的最好時機。”孫延群是在熊市中成長出來的基金經理,喜歡相對安全的投資,“如果市場過于樂觀,理性購買者可能反而會遭遇困惑。”
當時,市場還處在較悲觀的狀態,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經濟學家對未來的看法都很一致:中國新一輪宏觀經濟已達到頂點,預計2006年經濟增長將放緩,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均采取了比較保守的防御策略,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也較低。
“我的觀點是,當時市場出現了集體性的錯判,所以我出手很快,并且建到了非常高的倉位。”在2005年底公司內部的報告中,孫延群第一次提出了“集體性誤判”的說法。出于這種判斷,為了爭取時間,阿爾法基金提前結束了募集。
孫延群對未來的洞察力使他找到了樂觀的理由:推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因素還很強勁,出口增長在加速;全球制造業向中國的大規模產業轉移還在進行,中國擁有低成本高素質的人才,成本優勢仍然存在;投資方面,中國幅員遼闊,一線城市到位了還有二線城市,東部差不多了還有西部要開發,投資拉動效應依然強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消費意愿也在提高,消費升級正在加速,中國市場強大的內需增長動力蘊育著新的投資機會。
在孫延群看來,在牛市初期,人們通常會對壞消息反應過度,而對好消息反應卻很慢。“當時很多優質公司的股票已經很便宜了,短線即使下跌也沒什么風險,幻想買到最低價才是最大的風險”。
擅長選擇好的公司
孫延群投資風格鮮明——以基本分析為主,對目標企業進行全面深入、抽絲剝繭的分析,買入后則長期持有,較少考慮市場因素,也較少進行時機選擇;投資組合講究均衡,不在一個行業一只個股上賭得很重。“一些敏銳的投資者可以把握市場熱點,但我更擅長選公司。”孫延群表示。
早年的孫延群,卻是一個喜歡技術分析,希望從大量復雜的歷史數據找到賺錢規律的工科畢業生。“我本科學力學,自認為對數字很有感覺,花了很多工夫研究圖表,我曾經用方格圖紙畫股票每天的走勢圖。”后來,孫延群放棄了這種想法,“我發現這從邏輯上是行不通的,因為人的情緒根本不可控,某種程度上,短期的市場走勢根本就是不可預測的。”
孫延群最終回到了基本分析的立場,“我認清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基金經理的工作就是給資產定價,通過對宏觀環境、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競爭優勢、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評估,確定一家企業的合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