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南縣保安鎮有一個擁有社員500多戶600多人的“巧手”草編合作社,社員們利用閑暇時間,用廢棄的玉米皮、小麥稈為原料,經過“巧手”的加工,變廢為寶,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日用品,環保、美觀、輕巧、耐用,產品遠銷國內外,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社員們用一雙雙巧手編出了幸福和諧的美好生活。
變廢為寶 秸稈得到再利用
保安鎮位于洛南縣城西25公里,素有“倉頡造字地,洛河文化源”之稱,農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麥為主。行走在保安鎮街道上,不時的會看見一些農婦手提著精美的草編小籃穿行于熙熙攘攘人流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而這些精美的草編小籃就出自該鎮街道揚名省內外的“洛南縣保安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
保安鎮巧手草編合作社理事長屈軍俠介紹,保安草編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以前,一到玉米、小麥收獲的季節,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到處堆放的都是玉米皮、麥秸稈,除了小部分拿來喂牲畜之外,大部分都是腐爛或是焚燒了,既不美觀還污染環境。因此,他們就在農閑時節,慢慢琢磨,精挑細選,編制成搖籃、衣物簍、門簾等日常生活用品。
十多年前,當地政府看到草編工藝的市場前景,就從外地引進了草編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教當地農民設計、制作、加工一些簡單的草編用品。因此,當地越來越多的人都學會了草編技術,保安草編在外也有了些名氣,前來收購草編品的外地客商越來越多。草編可以說為當地的廢棄農作物找到了一個出路,也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門路。
社員在編制搖籃
成立合作社
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屈軍俠說,自己在初中時就一直夢想著在村里創業,并帶領周圍群眾致富。于是,在十多年前政府組織的草編技術培訓學習中,屈軍俠就被精美的草編工藝深深的吸引了,因此學習的十分賣力,她白天學習,晚上沒事就琢磨著如何編織出一些更實用、更新樣式的草編,一有空就去編一些她想象中的草編品。慢慢地,她編制出來的產品不僅耐用,而且精致美觀、別出心裁,受到很多人的青睞。
在當地賣自己的產品只能是小打小鬧,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1995年,屈軍俠把目光瞄準了大城市。她拿著產品坐著火車去西安、上海等地推銷,專門跑一些超市、工藝品市場,可以說是哪里人多她就往哪里跑,一次次地被拒之門外,一次次地遭受打擊,但是她都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家西安的外貿公司看上了她的產品,并立馬預定了一些產品。回來后,屈軍俠就開始著手策劃成立合作社。她想著,光靠她一個人肯定不行,要發展就要把當地的草編戶整合起來,抱團發展,形成地域優勢,既能滿足外貿公司對量的需求,也能提升草編工藝品的價格,使當地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說干就干,屈軍俠把自己以前開藥店賺的錢全部拿了出來,又多方籌借一部分,終于湊夠了150萬元,開始租展廳,租廠房,雇人手,“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終于成立了。由于屈軍俠為人誠實,設計的產品也很精美,因此受到外貿公司的信賴,訂單從沒有間斷,銷路也因此有了保障,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員加入。截至目前,“巧手”已吸收當地500多戶,600多社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