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對于五花八門的這券那券,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并沒有作詳規,其“職能”和“禁區”全憑商家說了算,一旦買賣雙方因理解出現差異而產生糾紛時,憑借“保留最終解釋權”,商家往往能脫身。
提醒
莫為小利遮望眼
消費券作為廣大商家常用的促銷方式,近年來,逐漸被消費者接受。也因為部分券確實有優惠,讓不少消費者喜歡上了各種各樣的券類消費。在我們生活中,從美食、娛樂、化妝品、美容美發到大型電器,甚至房子、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商家的促銷活動。
然而,并非所有折扣低、優惠大的促銷活動,都如宣傳所說的那般單純。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消費者在使用各種優惠券的時候,需多注意辨別這是否是一些不法商家設置的陷阱,如假冒偽劣、服務縮水、硬性推銷、隱性消費等,以免上當受騙。
專家提醒,很多商家進行所謂的券消費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融資和現金流通。因此建議市民不要貪圖蠅頭小利,為了獲得消費券而盲目消費。而獲得了消費券的消費者,在使用時,一旦發現存在價格欺詐等問題,應提高警惕,足夠重視,及時到工商部門申訴。(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