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與近鄰的晉、寧、桂三省區相比,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構成存在一定差異。2012年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為2295元,山西、寧夏、廣西分別比我省高39元、777元、940元。昨日,本報以《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全國排26位》為題報道了我省農民家庭經營向收入狀況。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工作人員就此進行了分析。
五因素利于農民增收
“土地整治效果明顯、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加大、勞動力資源和第一產業特色農產品優勢明顯、產業布局合理等這些都是影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有利因素”。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工作人員舉例說,陜西農村勞動力結構較為合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低于廣西1.5個百分點,與山西相當。說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加之家庭教育投入優勢明顯,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介紹,陜西第一產業中農業、牧業產品品種多而全,有些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如蘋果產量位居全國首位,羊絨產量僅次于內蒙古,牛奶、山羊毛、梨等產量居全國前十位。“陜西牛奶、水果人均產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其他三省區相比,水果人均產量位居第一,禽蛋、油料、牛奶位居第二,優勢明顯,農民從中獲得了相應收益”。
陜西農民人均耕地僅1.52畝
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差;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低;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不足,投資結構單一;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等是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不利因素。
據介紹,陜西農民人均經營土地面積2.46畝,人均耕地僅有1.52畝,明顯低于全國人均耕地2.3畝的水平,也低于寧夏、山西省區,僅比廣西高,而且80%的耕地分布于水土流失區,旱坡耕地面積占到75%以上,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耕地損毀現象多有發生。人多地少的資源約束,嚴重限制陜西農業發展,導致第一產業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中后勁不足。
每畝化肥使用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化肥使用量的多少也是土地質量好壞的具體反映。陜西2004-2011年以來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單產增加了24公斤,增長10.4%。而化肥使用量在2004-2011年增長了44.8%,每公斤化肥生產的糧食由2004年的7.3公斤下降為2011年的5.8公斤,這一生產效率正在以每年0.19公斤的速度下降,
8年累計降幅20.7%。陜西每畝化肥使用量明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及其他三省區。因此,增加“地力”,提高土地產量,已迫在眉睫。
價格不合理種糧收入差異大
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目前,陜西省農業種植業內部,由于價格不合理,導致種糧和種菜、種果樹、種煙草、種花卉的收入天差地別。雖然陜西省農業連續9年全面豐收,但是農業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反倒大幅下降,2004年人均農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37.7%,2012年則下滑至26.8%,9年足足下降了一成。2009年陜西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回落至10%以下,2010年重回10%以上,同年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幅僅為6.6%,
2010年則上升為25.5%。究其原因,增產是一方面,但糧食價格的回升更是農民農業純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
農產品市場發展還不完善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認為,當前,陜西省的農業結構調整問題在于,僅是農作物種植面積增減,而忽略了農產品質量、科技含量的提高及農產品深加工,還停留在結構調整的初級階段。“以種植業為例,采取的措施是壓縮糧食生產,代之以增加蔬菜、瓜果及花卉、苗木、藥材等產量,但是調整上市的多以低檔次的初級產品為主,并沒有帶來消費群體的擴展,農產品市場發展還不完善導致農產品價格連年波動,嚴重影響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本報記者張維陜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全國排26位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