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王 玲)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商洛的特色產業,近幾年來發展勢頭強勁,栽培規模突破一億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為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結合產業發展和生產實際,特提出如下建議,供廣大食用菌工作者和生產者參考。
一、栽培種類應多樣化:商洛市食用菌栽培種類主要是木耳、香菇、平菇三大類,占總栽培規模的90%以上,其它珍稀菌類栽培規模甚微,栽培種類單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營養保健意識的增強,對珍稀菌類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應鞏固已有的優勢菌類,積極發展珍稀菌類(白靈菇、杏鮑菇、草菇、雙孢菇、茶樹菇、姬菇、金針菇等),形成多菌類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栽培模式應集中化:發展“百萬袋”生產模式,即以行政或較大的自然村為單元,依托一個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建設一條專業化菌包生產線,采取“工廠式菌包專業化生產+農戶分散出菇管理”的生產方式組織生產,實行“七統一分”(合作社或企業統一原料采購、統一優良菌種、統一菌包制作、統一接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回收,農戶分散出菇管理),促進食用菌產業升級提檔。
三、栽培技術應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食用菌產品也不例外。要保證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即生產技術必須標準化。從生產場地、原料、菌種、生產過程及消毒等環節嚴把技術關,做好宣傳和培訓工作。
四、栽培基質應代料化: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林廢棄資源(農作物秸稈、桑枝、板栗枝、蘋果枝及林木修剪枝)和菌糠為栽培基質,開發多級利用發展食用菌生態循環產業,加大對適用品種、基質配方、栽培技術研究攻關的力度,保護林木資源。
五、產品營銷應企業化: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培育建設食用菌專業市場,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制定優惠政策,大力培植生產、加工、營銷龍頭企業,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健全“科研+公司(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使千變萬化的市場與千家萬戶的生產相結合,拉長產業鏈,規避市場風險,增加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