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馬妙成)人過于固執,就成了犟漢。犟漢大都慣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自持高明,好爭高低。犟的后果,往往是既招人不待見,又會給自己帶來些麻煩。尤其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不可太固執,學得明達些,千萬別當老犟漢。
順便講一個古時候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一個叫老藺和一個叫老顧的兩個老漢,同住在偏僻的山村,為了討生活,相約到外地做點小生意。于是各自變賣了家里值錢的東西,湊了些本錢,便牽著毛驢一同出外了。
第一次,他倆瞅準家鄉缺少麻布,便趕到一個生產麻布的地方,販回了一些麻布,變賣后都賺了一筆不大不小的利潤。
第二次,他倆拿上連本帶利的錢,趕著毛驢,又到原生產麻布的地方,各自買了些麻布,細心地捆綁在毛驢背上。
當走到一個盛產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老藺就對老顧說:“毛皮在咱故鄉更值錢,咱們不如在這里把麻布賣了,換成毛皮。”
老顧說:“咱上次把麻布販回后,不是都賺了錢嗎,我看還是不變為好。”
老藺把麻布換成了毛皮,還多賺了一筆錢,老顧卻只有一驢背的麻布。
他倆又走到一個生產藥材的地方,那里氣候寒冷,正缺少毛皮和麻布,老藺又對老顧說:“藥材在咱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你把麻布賣了,我把毛皮賣了,換成藥材運回去,一定會賺更多的錢。”
老顧仍堅持的說:“前頭我都沒變,這回更沒有倒騰的必要。”
老藺勸不動老顧,只好把自己所運的毛皮都換成了藥材,又賺了一筆錢。老顧卻依然只有一驢背的麻布。
最后,他倆回到自己的故鄉,沒料到外地客商也運來了好多的麻布。老顧運回的麻布成了滯銷貨,險些虧了本錢,而老藺運回的藥材卻成了搶手貨,賺了一大筆錢。
再講一個現如今的故事:在某某小區有一個姓賀的犟老頭,人稱“常有理”,也稱老頑固。在家里啥都看不慣,經常在兒女面前喋喋不休地談論陳年舊事,動不動抬出“想當年,我怎么怎么……”兒女們稍一反駁,他便氣沖沖地說:“我過的橋比你們走的路還多,我吃的鹽比你們吃的米還多,用不著你們來教訓老子!”惹得兒煩女不爽,兒媳對他就不用講。
在老友伙里,他處處好為人師,聽不得別人的不同意見,愛跟人抬“死扛”,他說一就不讓人說二,別人的話還未說完,他便粗暴地打斷,總要爭個他是人非的結果。時間一長,老友們見他一過來,都躲得遠遠的,使他成了人見人煩的孤家寡人。
老顧做生意,不聽人勸,險些虧了本;姓賀的犟老頭,以“常有理”自居,落了個里外人不待見的下場。這都是由于太固執招來的苦果。
人老了,要改掉太固執的老毛病,不敢成為老犟漢。這就得處處學的明達些。在這方面,老友們有不少經驗之談: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放下臭架子,變墨守成規為與時俱進,變愛挑剔為多商量。其次,是改變自己的處人方式。不要盛氣凌人,變指責為溝通,變數落為提醒。再次,要做到“三不怕”:不怕被人遺忘;不怕失去說話的機會;不怕別人否定自己。人越老越要認清自己身處的地位和角色,少固執,多明達,做一個人敬人愛的明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