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見習記者 謝非 記者 肖云 實習生 王丹)柞水縣下梁鎮沙坪社區有一個幸福衛生室,這個小小的衛生室承擔著沙坪社區五組、六組村民的日常醫療、衛生保健工作,行醫20年的余正水一直默默守候著它,在平常的生活中制造出一個又一個幸福的故事。
1990年,余正水考進縣職業中專衛生班,畢業那年,由于老家沙坪衛生室無人接手,村長親自上門勸他回來,沒想到這一呆就是幾十年。余正水記得很清楚,1994年4月8日他正式接手衛生室,半個月后,村民李抗仁找過來,說是頭暈得厲害,檢查時,余正水發現他血壓很低,輸液后病情依然沒有緩解,想到自己上學時雖然學得很扎實,但畢竟缺乏臨床經驗,便請來了職中的老師,聽過病人的癥狀后,老師讓他立即補充代血漿,增加病人血容量。按老師說的做了之后,病人的情況果真好了不少。經過這件事情后,余正水才知道自己要學的還很多,他買來醫學書籍進行自學,并很快拿到了助理醫師資格證書。
有一個晚上,余正水在衛生室都已經睡下了,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六組的龍娃子,他說50多歲的鄰居蔣代貴這會兒肚子疼的不行,讓他下來請大夫。余正水急忙收拾藥箱,打著手電筒,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終于趕到地方,這時,病人已疼得滿頭大汗,在床上不停地打滾,余正水根據癥狀判斷病人患的是胃痙攣,一陣忙活后,等回到家已是半夜里一點多了。
1996年,余正水去西安出差,在進藥時發現藥店有售一次性針管,那個時候,一次性針管并未普及,很多基層衛生所用的都是舊式玻璃針管,每次用完后要用高壓鍋進行消毒,十分不便。余正水立刻買了一些回來,可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小小的舉動,竟然開了基層衛生室使用一次性針管的先河。那一年,世界衛生組織來柞水檢查基層衛生工作,看到這么偏僻的鄉村衛生室居然使用的是一次性針管,令外國專家們都有點不敢相信,后來,這個事情還被媒體在《健康報》進行了報道。
治病行醫20年,余正水的病人都是周邊的村民,遇到家庭困難交不起醫藥費的,他總會說:沒事,先欠著吧,等你有錢的時候再給。三組有一戶父子倆都患上了乙肝,前前后后看了兩三個月,總共欠下五六百元的醫藥費,幾年來斷斷續續還了一多部分。“最后還有幾十元,我也沒忍心再要,家里本來就困難,我這么做就顯得太近人情了。”余正水說,家住盤龍溝的一位老人一直被慢性胃病折磨,看到老人年紀大了,也沒有收入來源,余正水沒有收她的藥費,吃了幾個月的中藥后,老人的胃病漸漸好了起來,為了表示感謝,她硬要把兩瓶酒送給余正水,被余正水婉言拒絕。妻子也曾埋怨他一天辛苦地跑個不停,卻掙不了幾個錢。余正水卻始終滿臉笑容,他說:“錢有多少才算夠,看著我們村上的人都健健康康,我心里就很踏實。”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后,村級衛生室不僅要負責為村民看病,還要兼顧到社區的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衛生監督等工作。說到以后,余正水說他希望把衛生室再擴大一點,藥品及醫療器械能再全一點,他也希望兒子能學醫,把幸福衛生室一直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