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任 文)2003年那個難忘的冬天,恩師方忠銘在他期待商洛學院創建的關鍵時刻,于講壇上倒下了,我為之痛心疾首。十多年了,我常常回憶起與先生相聚的日子,回憶起先生那慈祥的笑容,歷歷往事,依依師情。
翻開手邊珍藏的先生為我第一本書所寫序言手稿,那一行行蒼勁有力的行書字,那一句句飽蘸激情的話語映入我的眼簾,不妨抄錄一段:“任文與我認識和來往,算來已有11年了。在洛南教師進修學校,我教《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他是我的學生;來信或見面常談到他對我發表的著述、文章的看法,他是我熱心的讀者;1995年,他在商洛師專進修中文大專學歷并在我主編的《商洛師專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他是我的作者;1997年冬,他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小學作文技法指津》,囑我寫序,我成了他這本書的第一位讀者。”這段話寫在序言的開頭,概括了先生與我的師生情誼。時光易逝,轉瞬之間,先生離開我們已經11周年了。此刻,兩個“11年”多么巧合啊,先生給我寫序,我們師生交往11年;而今我寫這篇文字,永作紀念恩師方忠銘先生,又是先生離開我們11年。一幕幕的往事,令我思緒無法了斷,哀思無以排遣,多次提筆,多次放下,總把深深的懷念埋藏心底。
我第一次見到方先生,是在明凈的教室里聽他上課,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語氣溫和但不失威嚴。1987年秋,我告別了任教八年的鄉村小學,如愿以償地考入洛南教師進修學校深造學習。方先生給我們講授《小學語文教材教法》課,這是一門教材教法理論課,它融入了全國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探索。聽方先生的第一節課,不是教材上的內容,而是他自編的一節課,講的是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個人專業成長及其創立“讀寫結合”教學法的艱難歷程,他給我們這些從事過一線教學的學員,傳遞丁有寬老師立足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幾十年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勵我們學好教材教法課,把已有的教學經驗上升到理性思考,認識自己的過去,展望自己的未來。那節課,讓我暢想了好多個夜晚,憧憬美好的前程。這門課學習結束,方先生用他多年探索研究之結晶,為教材續寫了一章《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方法與研究》,他不但給我們詳細講解,還課余與我們交流研討,讓我們大開眼界,使我們深受教益。三十年多來我所寫的教學研究文章屢次在省、國家級教育報刊發表,出版《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文集》《基層教研工作管理初探》等多部,感謝先生教給我實用的教育科研知識方法,使我從事的教學研究建立在科學的方法根基上,不走偏路。如果說,我至今依然喜愛所從事的教研工作,這與恩師的諄諄教誨息息相關。
此后,我從洛南進校畢業分配到鄉村小學任教九年,被選調到縣城教研室工作,恩師也從洛南進校調入商洛師專工作,主編《商洛師專學報》。我們常聯系,書信往來,師生情誼愈深。后來,我在商洛師專進修省教育學院舉辦中文專業專升本的六年間,每遇寒暑假授課,多與方忠銘先生喝茶夜談,談生活,談學習,談學問,通宵達旦。“函授學習,貴在自覺自悟,方有收獲。”恩師的話讓我學中心靈開竅,我喜歡楊萬里詩歌,他指導我“選題要小,開掘要深”。畢業論文《楊萬里西湖詩藝術美初探》,得以恩師先后多次指導定稿,受到陜西教育學院教授老師的一致好評,并刊于《商洛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文中的觀點打開“百度”搜索,被后來的楊萬里研究者多有索引。得知我出版第一本書,恩師欣然答應作序,并指導我結構全書,推介書稿:“策劃特別”“津梁適度”“例文典型”“評點精當”“綱目周詳”。這篇序文在《商洛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發表,得到學術界的認可與好評。恩師嚴謹的治學風范影響著我,促使我潛心治學,不敢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