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劉花娥)夏,漸去;秋,漸到。桃紅流丹,果熟飄香,晨陽輕柔地拂耀著鶴城商鞅廣場,映照得商鞅愈加神采奕奕,煥發著昔日的光芒。鞅昂著頭望著蔚藍天空,似乎在凝思著變法的價值,悠吐著遠古的神話。
兩千多年前,商洛曾是變法功臣商鞅之封地,“商鞅封邑”遺址是權貴的象征,然現代商鞅廣場乃為鶴城文化、神韻和風骨的標志。仰視商鞅巨雕及其背后的浮雕文化墻,我的思緒馳向七雄紛爭的戰國時代,腦際閃現著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靜靜沉思著力挺商鞅完成“千古大變”的秦孝公何以被青史遺忘或忽略?
歷時五百多年的春秋時期,戰爭此起彼伏,局勢跌宕變幻,風云人物層出不窮。嬴渠梁和商鞅,一對變法圖強、配合默契的至交君臣,就是此時期的杰出代表。二十一歲即位的秦君主嬴渠梁,受命于列國欲分秦滅秦的危難之時,以“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自勵,發布曠世奇文《求賢令》,慧眼識才重用商鞅,以其超人的膽識、博大的胸襟和不著痕跡的政治天才,駕馭國家航船平穩駛出了戰爭與變法的驚濤駭浪,真乃力挽狂瀾的天才領袖,強秦帝國的基石君主,中國歷史上首位實行法治的曠世明君,堪稱中國政治天宇的一輪太陽!輔佐嬴渠梁的公孫鞅亦即商鞅,少有大志,好學善思,在秦國最為衰落之時入秦施展雄才,提出了一系列變法強秦的舉措,頗得嬴渠梁的賞識和支持。此君臣相遇,引發了一場劃時代的偉大變革,開啟了一段氣勢磅礴的歷史——商鞅變法,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變法及強秦偉業,使搖搖欲墜的秦國一躍變成了令“諸侯畏懼”的七雄之首。商鞅變法,不但對秦國的強大崛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打開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大門,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對秦始皇平滅六國,統一中國,成就帝業,亦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真可謂:功績顯赫,彪炳千秋!然而,商鞅變法的兩位核心人物之歷史地位卻懸殊甚大——商鞅光照青史,嬴渠梁卻鮮為人知,此乃歷史之不公也!
兩千多年來,嬴渠梁的神韻風采總是被商鞅的絢爛光芒所遮擋,史料中也少見記載,以至于史學家感嘆“千古誰識嬴渠梁!”是啊,當商鞅站在歷史功名臺上受人敬仰的時候,可否有人想過商鞅變法時的主要給力者——秦孝公嬴渠梁之獨特作用?秦國那場驚世變革為什么能以權臣命名?“臣望過君”的商鞅為什么非但沒被戮反能封地受賞?
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變革皆以領袖命名,秦始皇中央集權制、貞觀之治、羅斯福新政等皆是也,然卻唯有春秋時期秦國改變天下格局與歷史進程的岸谷之變,卻不冠以國君之名,竟然稱之為“商鞅變法”,確實堪稱歷史一奇!再者,商鞅的知名度非但在歷史上蓋過了秦孝公,而且在戰國當世也蓋過了秦君主,這可是“功高蓋主”的大罪,歷史上曾有多少“臣望過君”的冤魂啊!但商鞅非但沒有因聲望蓋君而遭誅,反而在變法大成后統率秦國新軍一舉收復了河西失地,大捷后又被“封之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成為與君主“分土共治”的權臣,跳過了“兔死狗烹”的慣律,又堪稱歷史一奇!其三,不測的動蕩或戰爭,隨時能使變法夭折,但秦國變法20余年間,國內外環境保持穩定,是誰在全力斡旋大局?更堪稱歷史一奇!此奇事奇人奇史,多么發人深思啊!
透過厚重的歷史,朦朧的感覺漸漸清晰,歷史表象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事實:沒有嬴渠梁至高無上君權的鐵腕力撐,則不會有商鞅變法之成功!國君嬴渠梁器宇深沉,胸襟博大,他信任和放權于商鞅,從不掣肘,為變法大開綠燈;他甘居二線,竭力排除內憂外患,保證了秦國變法的最終成功;當大功告成時,他非但不搶功爭譽滅權臣,而且兌現了“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一世,絕不負君”的承諾,甚至授予商鞅“可稱秦王”的特權,實乃可貴之極!在嬴渠梁之后,當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進行變法時,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第二個嬴渠梁,清光緒曾想成為嬴渠梁第二,但不幸功敗垂成,此乃近代中國之悲哀啊!
嬴渠梁和商鞅,乃半生君臣,曠世知己,肝膽相照,一生不枉!變法鑄就了不朽豐碑,萬代傳頌著君臣情誼!數千載之后,默念秦孝公之《求賢令》,恍惚感受到了當年肩負強秦富國重任的少年君主那憂國憂民之心、求賢若渴之情和知恥而后勇的精神!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今時代,理當大力弘揚商鞅不畏權貴、勇于變革的精神;同時,秦主嬴渠梁發憤圖強、選賢任能、識人惜才、坦誠守信、不貪名利的品質、胸襟和膽略,是否亦可以給予黨的領導干部以全新的感悟和啟示?
嬴渠梁,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行法治、變法成功的君主,中國歷史上最為平中見奇、最不著痕跡的天才政治領袖!讓我們擦去歷史的塵埃,使秦孝公嬴渠梁與商鞅一并煥發光彩,照耀千秋萬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