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0日電 (彭大偉)據中國海關總署10日發布的數據,2013年以東盟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成為中國外貿新增長點。而在貨物貿易之外,更加注重優勢互補的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眼下正朝向更為璀璨奪目的“鉆石十年”進發。
“中國與東盟國家加強經貿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已成為克服前進障礙、促進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話表明,作為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的一對戰略伙伴,中國與東盟進一步加強產業優勢互補已成為雙方高層的共識。
事實上,在去年10月出訪東盟時,李克強已描繪出一幅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升級的宏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峰表示,李克強所提出中國與東盟合作“2+7框架”的核心,就是在雙邊“互信”和“共贏”的基礎上全面升級2010年以來中國和東盟業已實現的自貿區協議,讓中國和東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圍繞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方向繼續促進互聯互通與投資服務的自由化。
為了促進雙方產業合作,中國可謂不遺余力。朱峰指出,例如李克強以總理的身份,客串了中國產品推銷商的角色——“在泰國推銷中國高鐵;在文萊推銷中國機電設備,在越南推銷中國的基礎設施工程”。
中國前駐泰國大使張九桓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泰國的許多鐵路建于100多年前,而且是窄軌鐵路,行駛速度慢,其發展狀態已經大大落后于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泰國社會各界強烈希望改變現狀。泰國政府已確認將在2022年前完成總長度1800公里左右的四條高速鐵路建設,其中東北線的延伸或將與中國南部連接,其將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地區戰略作用令世人矚目。
而與東盟國家相比,高鐵里程已超過1萬公里的中國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走出去”基礎雄厚,目前已與孟加拉、老撾等國達成了合作。
高鐵合作僅僅是中國與東盟產業優勢互補的“冰山一角”。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對第三國經貿中,中國與東盟已經形成了互利的分工體系。
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更多地發揮了最終組裝線的作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直接對美出口份額雖然有所下降,但對中國的元件出口增長迅速,在中國經過組裝,最終還是出口到了美國。
海外工程承包亦是雙方合作的一大亮點。梅新育表示,中國是世界頭號海外工程承包大國,而東盟則是中國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場。
據統計,2011年中國企業在東盟十國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165.8463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的16.04%;派出勞務86644人,占當年中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人數的19.15%。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除文萊、新加坡等少數成員外,東盟國家經濟仍多處于工業化階段,自身工業化和城市發展以及一體化所需的互聯互通,都為工程建設創造了巨大需求,使得這一地區工程建設市場空間廣闊。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工程企業在技術、施工和管理上已然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在各項資金支持下能夠更好地開拓東盟市場”。
從量變到質變,是合作升級題中應有之意。而追求產業集群效應,業已成為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的大勢所趨。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與新加坡合作建立的蘇州工業園區,便已傳為佳話。近年來又陸續建立了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等園區,其中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更是因其低碳產業與環保特色,成為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的最新亮點之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李克強所言,未來雙方必將繼續不斷擴大投資與產業合作,營造出如鉆石般奪目的產業合作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