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滬粵兩大地區和石化鋼鐵兩個領域或最有“錢途”
雖然昨日A股兩大股指沖高回落,但在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以及部分企業發布改革方案后,國企改革概念股再次遭到市場爆炒,上海本地8股漲停。有市場人士指出,2013年是民營企業并購重組年,而今年國企改革將是A股市場最大的亮點,其中,上海、廣東等兩省市和石化、鋼鐵等大領域可能最受關注。
文/表 記者張忠安、井楠
聚焦國資改革
24日晚間,中國政府網公布的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同時,上港集團、寶鋼集團等相繼啟動改革,引發市場對國企改革的強勢關注。
文件提出,加快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部分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優化相關審批流程,推行并聯式審批。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實施兼并事項,不設發行數量下限,兼并非關聯企業不強制要求作出業績承諾。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組股份定價機制,增加定價彈性。放寬民營資本市場準入,深入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該政策將有利于去產能化,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兼并重組。
同時,有消息稱,我國最大的港口企業上港集團對外宣布,該公司將向包括民營企業、國際資本等在內的更多投資者開放,吸引新的戰略投資者參股。該消息還指出,在我國國有資產體量最大的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正在推進。發展混合所有制正成為這一輪改革的重要路徑。對于國資改革,多數企業都在籌劃整體上市。
受此消息提振,國企改革概念股昨日大幅上漲,其中在上港集團漲停帶領下,上海本地股表現最為活躍。截至收盤,上港集團、陸家嘴、浦東金橋、上海物貿、友誼股份、金豐投資等8家公司漲停。
“我們覺得2013年市場炒作的主要是民營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特別是電子信息、網絡游戲等領域。今年將是國有企業改革年,政府主導的因素比較多,這方面肯定蘊藏了投資機會的。”華泰聯合證券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記者多方了解,包括上海、廣東等國企改革的亮點最大。
齊魯證券葉倩瑜指出,A股目前總市值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占比大致為60%和30%。而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家數分別為333家、646家以及1308家。根據2013年三季報數據,剔除銀行這個巨無霸,在A股的其他行業均有國企和民企分布。
兩大地區或成改革重地
廣東:重點關注廣州深圳珠海
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果指出,廣東國資體量龐大,與上海相當。而且廣東國企盈利能力偏低,改革需求迫切。同時,廣東積極推動國資改革,改革方向明確。
有消息顯示,2014年首批將推出省屬國企54個招商項目,預期引入民間資本可能超1000億元。陳果指出,與巨大國資體量匹配的是廣東省眾多的國有上市公司,目前廣東省擁有60多家國有上市公司。在不考慮央企的情況下,僅次于上海所擁有的國有上市企業數量,與其他省市相比,數量優勢明顯。數量眾多的上市公司即增加了資產注入、重組的改革標的。
在具體方面,廣東國資改革重點關注廣州、深圳和珠海。其中,廣深國企改革是推進最快的區域,尤其是廣州市,其國資資產證券化率已經超過50%,貴糖股份、廣弘控股等都值得關注。而珠海國資委旗下共有珠海港、華發股份、力合股份、格力地產和格力電器等上市公司。其中,格力集團是唯一一家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的國資集團。
上海:改革浪潮第一重鎮
有數據顯示,國資委集團層面,上海國有資產總量將近10萬億,國資委屬下擁有52家集團。去年年底,上海正式發布了“上海國企改革20條”,力爭經過3年~5年的扎實推進,優化國資布局結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并將國資委系統80%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
安信證券分析師吳照銀指出,在A股市場有72 家與上海國資相關的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的總資產達到13602億元,資產超過千億的有汽車、地產、建筑、電力設備、交通運輸和商貿零售等六大行業。上汽集團、上海電氣和上港集團是規模最大的三家上海國企上市公司。
兩大板塊有潛力
石化板塊:
改革計劃陸續出臺
對于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油氣能源企業充當了排頭兵;而在此之前,市場對于該行業國企的改革“呼聲”也最為強烈,其被部分民企質疑、涉嫌“壟斷”的負面信息也相對較多,改革勢在必行。而從2013年業績來看,油氣“三巨頭”凈利潤穩步增長5~50%,數額可觀。
本周,中海油公布了改革細則:計劃投資體制改革、資產優化、煉化與銷售改革、人力資源改革和科技改革5個專項小組。廣州喜威燃氣有限公司的高層劉生分析認為:“油氣三巨頭”中,“中海油”是首家將人力資源、科技改革提到國企改革議事日程上來的企業,表明了企業體制改革、基礎創新的決心,有一定的新意。
上周,中石油就已經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與中石化力推“混制經營”與中海油強調科技改革相比,中石油的改革力度更加大膽,涉及包括勘探、管道在內的中上游業務。中石油廣東分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該企業下一步將會以項目為單位,吸引民營、社會和其他例如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石油公司的資本進入,但中石油所占股份不能少于51%。
記者采訪的多家有意入股能源國企的廣東民營企業均表示較關注“三巨頭”下一步的行為:民營入資比例有多少?具體哪些地區、哪些類別的業務用來與民營分享?更多的民企對于中石化的銷售業務更感興趣,原因是風險較小、業務成熟度較高。
鋼鐵行業:
成國企改革的重點
除了油氣板塊,大型國有企業林立的鋼鐵板塊,也成為了國企改革的重點。但適逢國內鋼鐵價格持續下行至近2年新低、市場供大于求局面延續,鋼鐵板塊的盈利概況普遍不佳,與業績穩步增長的油氣板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此,目前改革,也可以看成是企業謀生存、求發展的“自救”行為。
記者了解到,該行業領頭羊“寶鋼”集團,將在多元經營方面搶先一步改革,涉及旗下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多種行業,比較可能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式,引入資金“活水”,為企業開源創收。另外一家大型國企,武鋼集團,改革重點可能是探索試行股權激勵和職工持股等混合股份經濟。
但記者從“我的鋼鐵網”專業人士處了解到:寶鋼、武鋼等龍頭鋼鐵企業雖然也面臨產能過剩壓力,但仍屬于有盈利的優質企業,并不存在生存危機,在資產重組、股權改革方面比較好操作,容易引來合作企業與資金。而對于虧損企業、中小鋼鐵國企來說,“改革”的困難就較多,操作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