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松塘榕樹下圍坐開論壇,村民與專家共論古村開發與保護。 黃幼謙 攝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素圈 通訊員/許雪花 黃幼謙 關蘊琪)昨日,第四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在西樵松塘村閉幕,會議地點由前日的宗祠里搬到了村口月池邊的古榕樹下,這種開放式的論壇吸引了許多村民參與聆聽,并發言與專家互動。
昨日研討會以松塘古村的保護與開發話題為主。這個有著800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因其數百年來科甲蟬聯、儒紳顯赫,被譽為南國“翰林村”。村民區子廣向專家介紹說,村里想開發旅游,村民自發募集到200多萬捐款,然后區鎮兩級也有400萬元的財政資金支持村里做文化保護和開發。去年成立了松塘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1200份股份都為村民所有。
近幾年,松塘村以“翰林文化”為品牌對村容村貌重新整修,翰林門、宗祠、私塾、游客中心等10余個文化景點先后落成,計劃依托國家5A級景區西樵山的輻射效應,將松塘村列為重要配套旅游景點,山上山下聯動發展,希望申請旅游收費。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說,做古村落研究十年,走了很多古村,十年后再回到那些古村,除了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其他的基本上都成為了開發者與經營者的樂園。許多與會專家對此深有感慨,表示如今很多地方的古村落保護工作還沒做好,就急切地想投入旅游開發的懷抱,需要在商業價值與文化保護中尋找到平衡點。
廣東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長莊偉光認為松塘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傍著西樵山這座“大樹”以及南海西部目前集聚開發的數十個重大文化項目,因此具有旅游開發的價值。
不過,對于未來與西樵山聯動發展旅游是否收門票問題,他表示對門票經濟持強烈反對意見,旅游產業鏈很長,應該轉型升級把吃、住、行、娛樂、購物和交通6個要素充分利用起來,做強旅游產業鏈。
同時,如今許多古村開發被變味的旅游地產蠶食和破壞,他提醒松塘村開發要注意這個問題。此外要注重開發參與性,“文化的挖掘過程中,靜態發展已不合時代需求,應充分體現參與性、娛樂性和觀賞性,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