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人們手里有了閑錢,都愿意嘗試通過投資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實現保值增值。但是,股市不景氣,理財陷阱多,普通百姓“錢生錢”的障礙還不少。要加快理財產品創新,降低門檻,設計提供更多的適合中低收入群體的,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金融產品
渠道少知識缺,財產性收入增長難
●看著別人從金融市場獲得不錯的回報,自己卻總出師不利,心里很煩躁
“工作幾年攢下的10多萬元,去年組合投資股票和基金,收益還算可觀。”在北京市西城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李立說,把手頭閑錢都存成銀行定期不劃算。從去年開始,他留下一萬多元的活期存款做備用資金,其余分散投資到銀行理財產品、基金以及股票市場,算下來綜合收益率有10%,遠超過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立這么“幸運”。北京市海淀區一家網絡科技企業員工張波把幾萬元積蓄投入到股市,眼看著別人買的股票都能收到不錯的回報,自己持有的股票卻一再跌價,感覺“很受傷”。現在,他每天都要關注股市行情、理財信息,一心想把損失找回來,患上了“理財焦慮癥”。
“見面就談樓市股市、見人就要推薦股票,身邊朋友患上‘理財焦慮癥’的并不是個案。”張波說,人們都希望自己辛苦賺來的積蓄能夠保值增值,但是把錢存到銀行,利息不高;投資到金融市場,有些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又不穩定、不理想。兩難之下,焦慮心態難免產生。
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進入快速增長通道,成為居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6959元,其中,財產性收入增長8.9%。與此同時,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更加多樣。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紙黃金……投資理財產品越豐富,人們的投資意識就越強。居民理財,已經突破單一存款的局限,逐步發展到覆蓋股市、債市、期貨等金融市場甚至不動產的“全面理財”。
但是總的看,理財風險大、渠道少,財產性收入增長難的現象仍然突出。
多年來,投資收益、股息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來源突破有限。投資渠道比較狹窄,是制約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的一個重要難題。從近幾年的收入來源看,大部分居民財產性收入中,利息收入仍是主要來源。
此外,獲得財產性收入往往需要專業知識,這對很多居民來說是個不小的困難。山東農村農民李建旺說,自己手頭上有十幾萬元存款,對股市、基金市場也躍躍欲試,但苦于沒有專業知識,“連如何操作電腦都要現學”,無奈之下只能把閑錢都存成銀行定期存款。
“希望有更多適合普通百姓的‘財富’產品。否則,投資者‘單打獨斗’,或者只在股票二級市場拼殺,賺錢會越來越難。”張波說,有些理財產品市場門檻太高,普通投資者可選擇的投資渠道偏少。投資股市受挫仍然還在堅持,一部分原因就是不知道還有哪些合適的投資渠道。
開發更多適合普通百姓的財富產品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時,建立穩定的投資市場,創新金融產品
財產性收入是目前我國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升財產性收入,還能讓城鄉居民將已有的生產要素投入再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讓更多百姓擁有財產性收入,就要廣開財路,加快理財產品創新,降低投資理財產品的門檻,設計提供更多的適合中低收入群體的,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金融產品。
這幾年,銀行理財產品迎來快速發展。銀監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23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共發行理財產品3.2萬只,一般個人理財產品余額占整體余額的62%。但許多理財產品重營銷、輕服務,與百姓期待還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