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帆
由于時差的關系,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間,我通過互聯網得悉,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解決債務上限的協議,而其后的大結局已經可以預見,即使我是奧巴馬,這個時候也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果然,17日上午,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法案,結束政府關門并提高債務上限。奧巴馬隨即表示,一旦法案放到他的辦公桌上,他將立刻簽署。
回顧整個事件來看,或許存在時間上的巧合,有關醫改法案的最初爭斗演變成了一項規模更大的借債上限相關爭端,直接影響是導致美國聯邦政府從10月1日開始部分關門,令數十萬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被迫暫時無薪休假。更深層的影響在于,有關美國政府停擺和借債上限問題的不確定性已經導致國際市場對美國經濟及美國資產的信心受損。國內有關專家也呼吁減持美債,新華社還專門撰文,提出“去美國化”。
惠譽此前發布報告將美國“AAA”主權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原因是美國當局在調高借債上限的問題上采取了所謂的政治邊緣政策。
在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有關協議后,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表示:“我在參議院中度過了多個年頭,而這是令我感到最令人羞恥的篇章之一。”之前麥凱恩曾多次發出警告稱,共和黨方面不應把有關改動奧巴馬醫改法案的要求與借債上限或政府支出法案聯系到一起。
相比之下,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正式承認共和黨在此次政府關門及債務上限鬧劇中失敗時,展現了一名政客詼諧的一面。他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廣播電臺表示:“(共和黨)打得漂亮,就是沒有贏。”
雖然 “驢象兩黨”在美債上限問題解決的最后期限取得預料中的共識,可這離我的生活太遠,至于中國是否該減持美債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有更專業的腦袋思考,我還是要捂緊我的口袋,離發工資還有半個月吶。
作為有車一族,兩周一調的油價才是我的關注點,已經接近“E”的油表指針就等著這次二連降呢。
國內最近一次油價調整發生在9月30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245元和235元。緊接著,美國政府關門,時間上正好和成品油觀察周期相吻合。雖然中東局勢平靜和美國新增的石油運輸管道即將投入使用對國際油價走勢形成支撐,但美國政府停擺和債務上限問題成為攪動國際原油市場情緒的主要因素,因而其間油價跌跌漲漲,紐約油價在10月9日一度跌至每桶101.61美元,創出近三個月新低。而隨著事態的逐漸明朗,截至14日收盤,紐約油價又收于每桶102.41美元,漲回來了。就在16日,還有文章分析認為17日將如期打開調價窗口,預計下調幅度為50元/噸至60元/噸,或創今年以來最小降幅。17日網上的文章就轉了口徑:美債風波左右國際油價,新一輪成品油調價或擱淺……,原本沒有懸念的降價卻因為美債上限問題的解決,玩起了懸念。
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網站登出通知,10月17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不作調整,理由是“調價金額每噸不足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