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1月27日發布的《關于2012年全國社保基金決算的說明》再度引發各方對養老金改革的熱議。這份已報國務院同意的決算顯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012年收入為18300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5027億元,本年支出13948億元。保險費收入與支出相減余額為1079億元,而在2011年,這一余額為1317億元。
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增速低于同期社保基金總支出增幅,其中當年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幅亦高于收入增幅。同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狀況堪憂。2012年的總結余為1611億元,僅為當年該項基金支出總額2994億元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從這一靜態時點看,截至2012年底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金存量,只夠按當年的規模支付半年。
事實上,如果從今年年初公布的2013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看,情況更加不樂觀。2013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8791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15501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669億元。與此同時,支出達到16460億元。也就是說,若剔除財政補貼,養老保險已經陷入收不抵支的境地,缺口近千億。不過,在將巨量財政補貼和極少量的利息收入考慮在內后,養老保險2012年收支結余還是達到了435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22694億元。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對這一問題曾表示:社保制度建立之初大部分省市養老金是收不抵支的,但之后缺口逐漸縮小,去年中國養老金略有結余。因此從全國層面看,不存在養老金缺口的問題。
但在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看來,賬面上的無缺口無法掩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痼疾”:財政補貼所占比例仍然偏高,制度自身的不可持續性被不斷的征繳擴面和大規模的財政補貼掩蓋了。
從趨勢看,以財政補貼補舊賬,在未來還將持續。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也把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作為社保改革的重要一環。
陳功表示,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考慮到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僅憑財政補貼是不夠的,還需要開辟更多的財源,讓養老保險制度達致動態的平衡。
事實上,近年來,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是討論得最多的選項,也是國有企業體現全民所有性質的最好辦法。《決定》明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據國研中心張文魁的研究,當前中國的資本性國有資產賬面凈值約為30萬億元,而且過去幾年還在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即使劃轉10%,也有3萬億元之巨,與2012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的總結余相當。而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去年全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2萬億元,上繳公共財政的僅900億元,比例不到5%,其中的90%還返回到國有企業中使用,“體內循環”特征明顯。分紅比例提高到30%后,預計上繳6600億元,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有巨大裨益。
“養老金缺口解決的關鍵在于國企改革。”陳功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企改革思路,有助于化解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的制度性障礙。《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希望在頂層設計上,推動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不過,在具體落實中,恐怕有一定難度。據報道,國資委等有關部門正在就下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相關工作進行規劃和部署,其中,國資委牽頭制定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目前正在進行完善和調整,有望明年年初出臺。國企分類監管,而非國企產權改革將是此輪改革的核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在產權改革遲遲未能展開之際,我們很難想象以國資充實社保的改革能夠順利推進。而相比于改革的拖沓,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無疑將令中國的養老體系以及財政狀況承擔莫大的壓力與風險。
顯然,中國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取決于國企改革的進度。越早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中國的養老壓力就越小。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現狀和各種現實問題,陳功表示,情況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老齡化的速度很快,改革卻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