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 董冠洋) 中國國家海洋局15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已正式啟動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旨在摸清“家底”,完善基礎信息體系,預計調查成果將于2015年7月發布。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稱,這將保障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于維護國家權益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是中國國務院確定開展的重大國情、海情調查。調查對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外的,所有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涉海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漁民。重點范圍是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
據了解,此次調查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等16個產業調查,以及海洋工程項目、圍填海規模、海洋防災減災調查、海島海洋經濟情況等8個專題調查。調查標準時點為2013年12月31日。
2012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接近10%,當年中國涉海就業人數為3469萬人,其中新增就業人數47萬人。海洋經濟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勞動就業和財政稅收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劉賜貴就此次調查答記者問時透露,目前中國海洋開發的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業同構、趨同現象嚴重,能源重化工項目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加快,部分沿海經濟開發熱點地區海洋環境質量隨之逐年下降,海洋災害頻發。
對此,劉賜貴表示,有必要通過海洋經濟調查,全面掌握各海洋產業間生產規模比例關系等情況,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布局。同時,全面掌握海洋經濟資源存量,分析海洋油氣開發及海上可再生能源等產業發展潛力,對于維護國家權益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