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是誰?他是“蘋果公司那些偉大產品背后的天才”,蘋果首席工業設計師。
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是這樣的:某人買電腦,在反復考慮了各項參數以后,他終于決定了,“就要那個粉的吧”。然而,喬納森卻說:“計算機產業從設計的角度看已經保守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大家懷有“對數據衡量的癡迷”,但實際上,那些難以量化的感受才是真正重要的。
中文版《喬納森傳》新近上市,讀后的感覺,叫它《有關蘋果公司那位設計師參與過事件的,我所能找到的資料匯總》更貼切一點。造成這個印象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足。作者自己在后記里說: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蘋果,但它像家間諜公司,曾經的員工與參與其中的人都選擇三緘其口。
在《喬布斯傳》與各類成功學一起出現在書攤上的今天,與這家傳奇公司相關的一切都會獲得超乎本身的關注。
喬納森本人的設計理念從一件又一件工業產品的設計被傳達出來,而書中寫到他早年求學部分,與其說是對其經歷的補完,不如說是溯源前蘋果時代對其設計風格的發展進行應和。
在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學習時,這個梳著奇怪發型,在摯友看起來“像一個毛刷”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像設計師一樣思考。紐卡斯爾要求在校生完成兩次實習,與更具藝術氣質的其他設計學校相比,更注重細節和工藝制作。受益于此,喬納森此后的職業生涯里,他的同事驚艷于他并不是只想出來一個形狀而已,而能把握功能與操作性,他的模型都是精細而考慮到批量化生產的。
在橘夢公司,他則成了“變色龍”,學著自己適應產品而不是反之,“避免讓自己的產品因追隨潮流而快速淘汰”,因為他“了解風格對設計有腐蝕作用”。這種收斂或許與橘夢小公司面臨的不成熟相關,也可能是他此后在蘋果發揮到極致的極簡風格的開始。
早在學生時代,他為日本斑馬公司設計鋼筆時,就在筆的頂端格外設計了一個小裝置讓使用者把玩。這款鋼筆熱銷數年。設計一些“讓人忍不住想去擺弄”的細節成了此后喬納森的一個標志。而對于白色的迷戀,對非擬物化設計的注重,則影響到了蘋果一系列明星產品的最終形象。
他的兩位人生導師各自引領的設計哲學也最終影響了蘋果。當其他設計師只是想出一個形狀來時,格尼耶爾更注重功能,他不斷質疑產品應該是什么樣的。布倫那則是吸引喬納森來蘋果的伯樂,這位設計大師開玩笑說自己的墓志銘很可能會是“雇傭喬納森的人”。在他的領導下出現的麥金塔彩色經典擁有圓圓的小象似的腳,好像“一個滿臉渴望的寵物崇拜地看著它的主人”。
蘋果以設計為主導的管理架構在喬納森的人生故事中被不作評價地呈現出來。自布倫那起,公司內類似獨立咨詢工作室的設計團隊形式就受到推崇。傳統的公司,產品研發在每個階段都需要經過各個方面的共同討論和一致同意。新產品構想出現后,需要市場需求、工程需求、用戶體驗三個方面的文件,這是個“結構良好的工程”。但布倫那認為,設計制造出每個人都喜歡的東西,產品就有可能走中庸路線。一個獨立的咨詢工作室,則“精簡、高效、靈活,有著天才員工和企業文化”。
喬布斯再次回到蘋果以后,這種設計主導的形式被不斷地強化,設計師們的靈感被大大激發。這種管理方式似乎也適合他強勢的領導風格。
喬布斯對管理極簡化的追求與喬納森的極簡設計理念重合了。此前,設計團隊被鼓勵探索不同的設計方向,通常一個項目并不是選定其中一種方案,而是多種方案同時進行。喬布斯叫停亂七八糟的產品,一切被簡化成了一個2*2的表格。
喬納森和他的設計團隊的地位被不斷提升,但這并不為所有員工所歡迎。協調管理的負責人認為他過于執著的性格讓自己很難做,因為除了設計,產品仍然需要技術生產的一系列環節,成本節約也并不盡如人意,“完全是出于外觀的考慮作決定,而沒有考慮經濟因素”。書中也以某種春秋筆法寫到了喬布斯喜好對于設計最終成果的重大影響。因為他總要挑些毛病,提些不可能達到的要求,所以匯報者的經驗是故意提兩個爛點子襯托自己的好點子,這樣喬布斯才能意識到好點子有多好。
這最終是個屬于蘋果設計的故事。在全書的最后,作者寫道,曾經成就蘋果的設計也最終成了它的枷鎖。強勢領導人物喬布斯離去的影響仍不明朗。而喬納森,也終究是這所巨大工業城堡中的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