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26日電 (記者 鄭瑩瑩)26日在上海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顯示,國際航運中心出現東移趨勢,排在全球前十位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中,亞太地區港口城市占據六席,其中香港和上海分列排行榜第三和第七位。
當天發布的調查從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等三個維度,對包括新加坡、倫敦和上海在內的全球46個國際航運中心進行評價。該份報告所選指標來自于權威機構發布,可以由公開渠道獲取的原始數據,或通過系統且科學的方法合成計算,并有專業組織維護并定期更新的數據源。
結果顯示,排在全球前十位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依次為:新加坡、倫敦、香港、鹿特丹、漢堡、迪拜、上海、東京、紐約、釜山。除了亞太“新星”,調查也顯示,倫敦、鹿特丹、漢堡作為歐洲古老航線上的港口城市依然保持著強勁的航運綜合實力。
波羅的海交易所總裁潘杰明在指數發布會上評價稱,新加坡具有非常強的整體實力,而上海后發優勢強勁,而倫敦在航運服務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它保持了持續的重要性。
根據這份報告,國際航運中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全球前十位,屬于“全球型”航運中心,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第二梯隊為“準全球型”航運中心,某項要素可能優勢突出,但綜合實力較第一梯隊有差距;第三梯隊總體表現為“特色型”航運中心,在某類商品資源配置方面具有優勢。
潘杰明指出,一個成熟、現代化的國際航運中心需要具備完善的服務、大宗商品進出口能力,以及包括船舶經紀、金融、保險等航運服務的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