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柏林7月6日電 (記者 俞嵐 石巖)中國駐德國使館經商處公參孟繁壯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德高層經貿對話交流機制已實現“雙軌驅動”,兩國經貿合作與發展深度融合,依存度不斷提高,合作前景廣闊。
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于7月6日至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默克爾以德國總理身份第七次訪華。隨行龐大的商業代表團,令各界預料經貿合作將是默克爾此行的重要議題。
在默克爾訪華前夕,中國駐德國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孟繁壯公參在柏林接受了中國商務部率領的媒體代表團的采訪。他表示,中德建交40余年以來,經貿合作不僅已成為中德關系的壓艙石,在中歐經貿合作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今年三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決定將雙邊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并將制定雙邊中長期合作行動綱要,中德經貿合作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
孟繁壯稱,目前,中德雙方已建立40多個戰略對話機制,2011年建立的中德總理級政府磋商是中國與西方大國間建立的最高級別磋商機制,為促進雙邊各領域合作構建起高規格、制度化的長效溝通機制,第三輪磋商將于今年下半年進行。2013年5月兩國總理宣布設立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為助推中德經貿關系創建“第二條軌道”。
中德經貿關系在中歐經貿關系中的重要性“首屈一指”。孟繁壯認為,中德經貿關系無論是從體量上還是重要性上,均走在中歐經貿關系前列。德國連續三十余年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自2009年起已連續5年占中歐貿易的三成,歐盟對華出口中一半來自德國,自華進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國;中國自歐盟的技術引進有四成來自德國;德國對華投資占歐盟對華投資的四分之一,自2003年起超過英國成為歐洲最大對華投資國。
近年來,中德雙向投資活躍,經濟利益更趨融合。孟繁壯介紹,德國對華投資起步早,發展快,目前德國在華企業約8200多家,累計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幾乎各行業領軍企業均已在華布局并深入發展。寶馬、戴姆勒、奧迪、大眾等德國車企都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
中國對德投資起步雖晚,但近年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中國企業加速對德優質制造企業進行并購投資。孟繁壯透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累計對德投資約40億美元,年均投資項目超過100項,在德企業已達到2000多家。2014年1月,德國中國商會在柏林成立,為促進中國企業對德投資和經貿交流搭建了新的平臺。
對于中德經貿合作的未來,孟繁壯用“前景廣闊,機遇與挑戰并存”來描述。他說,無論從產業發展水平、市場規模還是從需求格局看,中德兩國的互補性都十分突出,合作前景極其廣闊。
他指出,中國正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進入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的“第二季”,與德國先進制造業的高端技術和產品契合度增加。上海自貿區啟動、“新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使中國市場更加開放和充滿活力,將為德國各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德國從戰略角度積極主動參與中國經濟轉型和改革進程、進一步深化對華經貿合作對其確保自身經濟活力、保持歐洲經濟領頭羊地位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推進的“工業4.0”戰略、能源轉型也將有力促進中國“新四化”進程,并為雙方在節能環保、交通、高端制造業、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合作提供新的增長點和平臺。
孟繁壯同時坦陳,中德經貿關系發展也存在挑戰。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升級,中德和中歐產業間競爭逐漸增強,貿易摩擦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加劇。此外,歐盟同美國及部分亞洲國家推進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為中德經貿合作的發展帶來一定挑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