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7月15日電 (記者 張一辰)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加速,參與其中的“國際元素”也日益濃郁。15日,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戰略規劃國際招標啟幕。
2000余年前,從長安到羅馬的“古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亞歐的貿易通道。在7000余公里的古道上,茶葉、瓷器、絲綢及香料等商品絡繹于途,成為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而今,“絲綢之路經濟帶”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詞。
此次招標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理念、戰略目標、總體策略、區域協調規劃、體制機制創新規劃、重要領域建設規劃等九方面。招標活動對投標的海內外34家機構按“是否編制過綜合性區域發展規劃”、“對西安歷史人文及發展現狀熟悉度”等標準進行篩選,吸引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相關研究領域機構參與,最終23家研究機構通過資格審查。
西安市發改委主任強曉安表示,絲路經濟帶建設體現出中國向西開放的戰略方向,為西安提供了歷史機遇,今后西安與歐亞地區的經濟聯系將更為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日益廣闊。同時,以此令西安成為絲路經濟帶沿線頗具活力、創新能力與輻射帶動能力的新起點。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此舉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及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交流合作提供廣闊想象空間。
打開中國地圖,“絲綢之路”在中國西北涉及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在中國政府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絲路沿線地區主動出擊,以“新起點”、“橋頭堡”等概念示人,爭取政策紅利。
在2013年的歐亞經濟論壇期間,西安聯合絲路沿線15個城市共同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加強合作協議書》并發布《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此后,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土庫曼斯坦馬雷市結為友好城市,并相繼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與開通“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可見,“向西看”成為西安近年來發展的主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