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4月7日電 (孫婷婷)記者7日從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碳排放大省山東將借力濱海鹽沼、海草床、藻類貝類養殖等藍碳資源,推動海洋碳匯建設和增匯行動。
作為碳排放大省,山東火電、鋼鐵、電解鋁、地煉等高碳行業企業眾多,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壓力較大。生態匯碳方面,該省在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增強農田和濕地碳匯能力基礎上,發揮海洋大省優勢,向具有儲碳量大、儲存時間長等優勢的海洋碳匯發力。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吳泓洋表示,該省將實施濱海濕地固碳增匯行動,推進鹽沼生態系統修復,增加海草床面積、海草覆蓋度,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同時,探索以近海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為重點的現代化海洋漁業發展新模式,高水平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
《規劃》提出,山東還將開展濱海濕地、海洋微生物、海水養殖等典型生態系統碳匯儲量監測評估和固碳潛力分析,探索建立藍碳數據庫。此外,該省還將積極探索區域碳普惠機制,支持威海市探索建設藍碳交易平臺,推動海洋碳匯由資源轉化成資產。
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的關鍵。山東省能源局副局長王福棟表示,該省將利用濱州、東營、濰坊等沿海區域鹽堿灘涂地,打造風光同場、儲輸并舉、綜合智慧、產業融合、生態友好“五位一體”的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構筑“黃河下游綠色能源帶”。
《規劃》提出,山東還將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推進“環渤海”“沿黃海”兩大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