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記者 王恩博)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但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劇,有的超出預期。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兩路政策,從加大保障和支持力度著手直達實體經濟,進一步釋放穩增長信號。
第一路政策旨在著力緩解受疫情沖擊嚴重行業的負面影響,并加強兜底就業保障。
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均降至臨界點以下,表明經濟總體景氣水平有所回落。尤其服務業領域,鐵路運輸、航空運輸、住宿、餐飲等接觸性聚集性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業務活動明顯減少。
此次會議指出,當前一些市場主體受到嚴重沖擊,有的甚至停產歇業,必須針對突出困難加大紓困和就業兜底等保障力度。聚焦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會議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今年二季度實施暫緩繳納養老保險費、延續執行失業保險保障階段性擴圍政策、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等。
可以看出,上述政策均直通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新冠疫情沖擊具有結構上的不對稱性,對中小企業沖擊大于大型企業,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影響大于中高收入階層,中小微企業是最大的就業載體,將政策紓困資源進一步向微觀傾斜,增強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微觀直達性,將起到更好政策效果。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分析稱,疫情之下,困難行業和弱勢群體房租、債務等支出是剛性的,而收入是脆弱的,因此政策最重要的是保微觀主體現金流。此次國常會對五大困難行業暫緩繳納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費,對弱勢群體發放失業補助金、臨時生活補助,對中小微企業提供穩崗留工返還和補助等,都是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
第二路政策要求適時靈活運用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記者表示,從總量工具看,相關措施包括適時降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加大 MLF(中期借貸便利)力度等,通過運行這些貨幣政策工具,可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適宜利率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穩健貨幣政策基調的客觀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既著眼“增總量”,強調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也注重“優結構”。
例如,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要求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費和有效投資的舉措,提升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水平,優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融資需求,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
其中,作為央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再貸款不僅有助于金融機構以較低利率向實體經濟提供信貸支持,還能更好地引導其定向支持相關領域。分析認為,會議提出新設兩項專項再貸款,瞄準了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科創和養老短板,將更好發揮貨幣政策結構性作用。
溫彬同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金融發力要更聚焦在支持穩定和擴大內需方面,尤其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需求都要求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國常會強調針對新市民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優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務等,亦更好展現了金融服務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