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計算影像”漸成中國手機產業“新賽道”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記者 劉育英) 影像芯片、更多的鏡頭、漂亮的夜晚星空、更好的色彩表現力......中國手機廠商在影像能力方面創新迭起,專家認為,“堆料”模式難以持續,未來競爭的“新賽道”將在計算影像。
近日,華為發布了旗艦手機P50系列新配色,在5G芯片受限情況下,影像能力成為突出賣點,并提出華為影像概念,其技術核心有三個支柱,即光學系統;成像技術,包括光電轉換、傳感器技術、圖形圖像以及動態視頻處理、ISP等;圖像處理,包括基于大數據和模型的AI算法,如場景計算、意圖計算、感知計算、情境分析等。
手機影像能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回顧智能手機發展20多年的歷史,影像能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愛集微咨詢研究總監趙翼接受采訪時表示,在2000年左右功能機時代,拍照是通話、短信等基本功能之外的一個重要功能。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拍照等影像功能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根據相關機構統計,2020年,30%以上的消費者關心手機的相機功能,位列各關注因素之首,遠高于外觀、處理器、屏幕、快充等因素。
此外,在全球前幾大智能手機廠商中,除蘋果、華為、三星有自研的主芯片,其他廠商基本上都是采用高通、聯發科等公司的方案及安卓操作系統。手機廠商創新空間有限,影像、快充、外觀就成為重點創新的方向。
在權威的DXO手機拍照排名官網中,中國的榮耀Magic4位居第一,華為P50位居第二,小米11位居第三,華為Mate40pro排第四位,蘋果iPhone13pro排第五。在前五名中,中國手機占了四款。
那么,決定影像能力的都有哪些因素?據了解,影像能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攝像頭模組、芯片和算法。攝像頭模組包括傳感器、鏡頭等部分構成。芯片則主要體現在影像芯片、主芯片中CPU、GPU、NPU相應的處理能力等。
目前,硬件的競爭仍在繼續,例如潛望鏡頭、多光譜傳感器等,但總體而言,硬件的競爭已經進入瓶頸。
賽迪智庫無線電研究所高級咨詢師鐘新龍表示,近兩年,手機攝影在鏡頭、傳感器等硬件方面的進步放緩,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和供應鏈配件堆積的考慮,另一方面由于手機物理空間有限,需要在硬件性能和空間、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極端配置難以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例如,當前已有多款手機像素達到1億,盡管已有供應鏈廠商推出了2億像素的傳感器,但出于綜合權衡考量仍未進入大規模使用。
對于手機鏡頭的比拼也在降速,目前“主攝+輔攝+廣角副攝+人像副攝”的組合已經被廠商探索為比較實用的組合,基于此,未來手機鏡頭的性價比競爭空間較為有限。
實際上,隨著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的提升,計算影像在近幾年已經將手機影像推上新高度。例如,夜景拍攝、星空拍攝等,都是通過算法實現的。未來計算影像將成為競爭焦點。
華為手機團隊就表示,已經把圖像處理領域的核心技術,提到了比較高的位置,其中就包括AI攝影、視頻領域圖像處理等,未來軟硬件結合將是戰略發展方向。
鐘新龍說,手機影像的本質是計算算法,計算攝影已經逐漸從過去對傳感器和鏡頭的依賴,轉換到成像算法和算力的提升。隨著半導體制程工藝的不斷進步,芯片架構不斷優化,計算攝影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趙翼表示,手機影像確實到了一個瓶頸期,主要體現在“堆料”模式很難延續。未來更多還是要依靠算法,例如多主攝融合的技術等。他也認為算力和算法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在硬件升級遭遇天花板的背景下,計算攝影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