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4月21日電 題:閩寧攜手 以人才活力續寫“山海情”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2021年10月,第十二批20名援寧專業技術人才從福建省廈門市各地奔赴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從寒冬臘月到春暖花開,他們帶著專業所學,在千里沃土上、在學校課堂里、在忙碌的醫院中,揮灑著自己的熱愛與汗水。
4月20日,其中7名援寧專技人才掛職期圓滿結束,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而在前一天,他們仍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勞作著,直到夜幕降臨。
一堂特殊的課
“同學們,你們會正確刷牙嗎?”與以往不同,在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的教室內,來自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的援寧教師楊祎挺邀請來兩名援寧掛職醫生陳素鳳和葉蓮芳,以一節“口腔衛生保健科普課”給半年掛職鍛煉期畫上句號。
當天的課堂上,兩名醫生拿著牙刷模型和牙刷,手把手教學生們如何正確刷牙。也許是最后一課的緣故,學生們爭先搶后與老師互動,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楊祎挺特意準備了鉛筆、橡皮等文具送給每一個學生。
“來支教前我看了《山海情》,劇中白校長一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來到這里,真的遇到了很多和白校長一樣的好老師,也遇到了一群像天使般可愛的孩子。”回顧半年的時光,楊祎挺感慨良多,“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已經十分完備,課余時間帶著孩子們聽音樂、畫畫時,看得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我還想邀請學校的美術、音樂老師下次一起過來,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陳素鳳手把手教學生正確刷牙。 錢佳歡 攝一段難忘的情
與楊祎挺一樣,陳素鳳也將結束掛職返回廈門。作為中國老年醫學口腔保健分會的委員,她特別關心關注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我發現這里的很多老年人牙痛時就把牙齒拔掉,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陳素鳳說。
今年3月初,陳素鳳與工作單位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對接,希望通過一己之力幫助老人診療。“沒想到領導們大力支持,還承諾承擔所有費用。”在陳素鳳的努力下,閩寧鎮的17名無牙或牙列缺損的老人不到一個月時間便安上了假牙,從“齒”綻放出笑容。
“我來自農村,看到這里的老人就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為老年人免費安裝假牙這件事,是我人生中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臨別之際,陳素鳳憧憬著再次回到閩寧鎮,為更多老人的健康“護航”。
一場別樣的試驗
在離原隆村不遠的園藝村設施溫棚內,同樣掛職期滿的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賴瑞云也戀戀不舍,不斷叮囑著返鄉創業的馬雅玲怎樣給臺灣長果桑育肥。
“閩寧鎮有很好的設施產業基礎,也有許多和馬雅玲一樣返鄉的年輕人注入新鮮血液。但這里種植的產品較為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夠。要想讓產業長足發展,必須‘另辟蹊徑’。”為此,賴瑞云與團隊成員在掛職期間共同研究適宜于閩寧鎮的果樹栽培技術,將許多新的果蔬品種在園藝村進行試種。
臺灣長果桑、冰菜、流行蜜瓜……在賴瑞云的“試驗田”里,這些熱帶果蔬的高端品種已在西北的土地上試驗種植成功。
“沒想到返鄉的第一年就賺了12萬,多虧福建專家的耐心指導。”馬雅玲告訴記者,賴瑞云不僅為她送種苗和肥料,還手把手教她如何種植,幫她開拓銷售市場。
福建、寧夏自1996年開啟“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至今,兩地攜手讓“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用智慧、心血和決心創造了東西部對口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從引進福建人才的“輸血”到培養本地人的“造血”,閩寧兩地不斷以人才活力續寫新時代的“山海情”。
賴瑞云(右)在設施溫棚內為閩寧鎮當地村民傳授熱帶水果種植經驗。 錢佳歡 攝2021年2月,閩寧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當年,閩寧鎮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比1997年增長近30倍。“從無到有、從窮到富,閩寧鎮的巨變是一個個人、一雙雙手實打實地干出來的。這其中,福建籍專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他們的帶動下,閩寧鎮走出了一條先富帶后富共同發展、外力促內力共同奮斗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今年,我們也將繼續選派一批鄉村振興人才赴福建交流學習,持續深化東西協作,讓山海再起新潮,攜手鋪展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永寧縣縣長郝春明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