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5月1日電 (記者 姜煜)“果斷的封控措施是阻斷疫情傳播最有效的方法,這對當下的消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后疫情時代中國的消費復蘇必將更加強勁”,富達國際股票研究總監李晶對中新社記者分析說。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4%,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3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8%,體現了經濟的韌勁,但三月的消費數據也反映了上海等地疫情反復所帶來的沖擊,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了3.5%。
李晶稱:“當下消費雖然因為疫情管控而短期承壓,但疫情之后中國的消費有望催生更多新的需求、中國經濟將產生更多的內生動力。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的韌性和活力依然充滿信心。”
恒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疫情出現反復,中國多地采取的嚴格管控措施對消費、投資、物流等都產生了影響,尤其是江浙滬地區,這里不但是中國最大的消費地,也是最大的發貨地。
王丹認為,今年三月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兩年以來最大的降幅,中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發放消費券或者利用數字貨幣補貼消費者,預計中國將會有更多針對中小城市和低收入家庭的直接補貼政策出臺。
據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分析,短期內中國應會維持目前的防疫政策,但也可能放松一些過緊的經濟活動限制,并確保交通物流暢通,這意味著停工停產和供應鏈擾動將會逐步緩解。但在防疫政策明顯放松之前,中國的消費將持續顯著受限。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奐劼關注到中國政府近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他表示,近十年來,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關鍵,而疫情之下的穩增長首先就是要保“中小微企業”和“民眾”這兩大市場主體。
羅奐劼說,面對疫情反復,紓困政策必須落到實處,以減少中小微企業的后顧之憂,使其得以為繼,從而保障就業、帶動消費,形成市場的良性循環。對民眾而言,則應保障其基本消費供給,平穩度過居家隔離,待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恢復后,消費需求就會回升。
“最新促消費政策的出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安撫市場主體的情緒,穩定市場預期,為經濟的全面復蘇打下堅實基礎”,羅奐劼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