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日電 題:專訪德勤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ESG是未來不可逆轉的趨勢
作者 劉文文
中國2020年9月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至今已一年有余,這期間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向各行各業滲透。
德勤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謝安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這一年多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相當大的轉變,而關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無疑是未來不可逆轉的趨勢。
政府、企業重視日臻提高
“過去一年多我們看到許多中國高管在思想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之前談到氣候變化問題,國內一些企業態度較為被動,更多考慮的是成本問題,而如今大家更加主動地尋求機會,解決問題,化解風險。”謝安說。
德勤近日發布《德勤2022首席高管可持續發展報告》,通過調查全球逾2000名高管剖析商業領袖和各企業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
結果顯示,98%的中國高管表示其企業已受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而在全球范圍內這一比例為97%。盡管形勢嚴峻,仍有93%的中國高管認同若立即采取行動,便能緩解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
上述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日漸深入,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機遇。
謝安還指出,事實上,從“十四五”規劃,到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給予了很多支持與指導,包括建立全國碳市場、進行碳定價、相應的金融財政支持等……這實際上表明了一個重要信號——中國在行動。
從監管驅動到自我驅動
“對可持續發展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對踐行ESG理念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堅定。”謝安說。
中國監管機構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ESG信息披露和資金引導,推動中國企業加強ESG管理。今年1月,上交所明確要求科創板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ESG相關信息,并視情況單獨編制和披露ESG報告文件。越來越多市場主體參與ESG報告的編寫與發布。
在謝安看來,ESG是一種用來表述環境、社會和治理層面績效的通用語言。積極編制和發布ESG報告,本身是一個由監管驅動到企業自我驅動的一個工作。用更加通用、成熟的框架幫助企業更加量化、有邏輯的表述ESG績效,能夠進一步驅動企業管治升級。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ESG報告發布能夠幫助潛在投資者、監管機構等各個利益相關方更透明地看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水平。而在這過程中,企業本身也會受到來自監管機構、政府、董事會成員及股東的壓力,從而倒逼其發展變革。
此外,ESG報告是幫助識別一些特殊風險和機遇的重要工具。謝安指出,同樣兩份財務報告,ESG績效差的企業,意味著其在某些領域可能會由于監管變化或市場變化面臨更大的風險。
本土化應基于國際化
當下,ESG在中國正步入加快發展的進程。然而如何實現ESG本土化,建立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的評級標準和信息披露體系?如何防止企業把ESG當成背書工具或募資手段而刻意“漂綠”?
謝安說,事實上,現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在做大量的工作,推動建立一個全球認可的標準。
“首先,在統一的標準之下,各方可以比較、可以對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其次,無論是氣候行動還是踐行ESG,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體化的重要議題。因此ESG本土化一定是基于國際化的基礎,脫離國際化的本土化是自說自話。”謝安說。
謝安認為,中國企業一方面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另一方面要適應中國當下的市場、政策。做出可持續的正確決策非一朝一夕,需要平衡多個利益相關方,并提升企業本身的價值創造力。
在他看來,預防或減少“漂綠”行為,首先要增加違規成本,其次要重視治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ESG中的G(治理)比E(環境)和S(社會)更重要,G既包括政府治理,也包括企業自我治理,所以抓住G,才能保證E和S。
具體來說,謝安認為,可以通過立法進行保障,同時利用市場性機制予以輔助。大浪淘沙之后,當更加優質、專業的機構浮現,將識別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優等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