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5月4日電(左宇坤)互聯網視頻行業,一個充滿了新鮮感與新挑戰的領域。一面四方屏幕背后,躍動著無數的靈感與創新,更是匯聚著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
從情懷到技術,從創新到責任,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們找到了三位年輕人。為經典文化作品“保鮮”、為行業提能增效……他們的故事或許是行業里眾多年輕人的縮影。
李通和同事討論工作。 供圖高清修復師,為漸漸老去的影視作品“保鮮”
五四青年節前夕,優酷上線了4K修復版五四主題片單。這些作品大多拍攝于十幾二十年前,畫質已經模糊,能夠4K修復上線,離不開AI技術對畫面的修復。
94年出生的算法工程師李通,工作就是修復經典影視劇,這次上線的五四主題片單也有他的付出。在團隊里,李通負責AI人臉修復,每天要負責設計、訓練、完善AI模型,再用模型去修復畫面中的人物細節。
例如,《我的1919》拍攝于1999年,經過20多年的時間侵蝕,畫面早已出現褪色、劃痕等損傷。經過4K修復后,不僅畫質和顏色有了提升,就連角色頭發的紋理和手心的掌紋也變得清晰可見。
李通介紹,這些畫質提升的評價標準,有一系列量化的指標可以衡量,但更重要的還是站在用戶視角評估視覺體驗,每修復一批作品,他還要請其他崗位的同事評估修復效果,“不只是為了收集觀眾體感,也可以優化AI模型。”
和傳統的手工修復膠片不同,AI修復讓批量提升影視劇畫質成為可能。“把一集電視劇交給模型逐幀處理,修復過程大概只需要劇集本身的6倍時長,修復一部兩小時的電影,12個小時就可以輸出成片。”
工作兩年來,李通參與修復了2000多部影視作品。團隊啟動高清修復計劃5年,修過最老的片子是1937年上映的《馬路天使》,最長的片子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共有100多集。
而讓李通感受最深的,是三個月前修復的《新白娘子傳奇》。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到了晚上,家人會把電視搬出來,和鄰居們一起看這部電視劇,自己一邊吹著風扇吃冰棍、一邊看白娘子的畫面,到現在想起來仍然很溫馨。
在中國電視劇史上,2000年到2010年被稱為“黃金十年”,但限于當時的設備與技術條件,這些作品在今天普遍面臨低清晰度的窘境。李通覺得,很多經典作品不僅是寶貴的數字文化資產,也是年輕人的時代記憶,用技術修復藝術,是對經典作品的保護和傳承,更是為一代人的珍貴記憶“保鮮”。
包佳佳在倉庫中穿梭。 供圖資產運營師,影視道具資產實現循環利用
今年春節檔電影《長津湖》里,志愿軍戰士前赴后繼炸毀敵人坦克的情節,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輛坦克出自優酷的影視資產數字平臺,它的“檔期”甚至比很多演員還要滿。
93年的包佳佳是這個平臺的資產運營,她說,這輛坦克在進長津湖劇組前,剛在另一個劇組“殺青”,而從長津湖劇組出來后,經過短暫維護保養又要到下一個劇組拍攝。
據了解,過去劇組拍戲置辦的服裝道具,大多只用一次,拍攝結束使用價值也沒了,最終被當作垃圾處理。對于任何一個劇組來說,相比買服裝道具,租更加劃算,而在此前并沒有類似成規模的租賃服務,直到影視資產數字平臺出現。
包佳佳介紹,這個平臺類似一個二手物品租賃網站,目前平臺上有超過10萬件服裝道具分門別類陳列在上面,片方不用各地奔波,就能租到合適的物品。
現實里,這些服裝道具分別存儲在青島、橫店和重慶的三個庫房,除了坦克,戰爭戲里需要的軍裝、諜戰片里的鐘表臺燈、古裝片里的服裝飾品、現代劇里的家具家電……通過平臺進入各地劇組,最終呈現在銀幕上。
包佳佳說,平臺運營了三年,服務的劇組超過700個,通過租賃的方式,幫影視行業節省了7000多萬的成本。
“節約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低碳環保。”曾在片方工作過的包佳佳,對過去服裝道具的使用感受很深,開拍前采購,殺青后當作垃圾處理掉,不僅帶來成本壓力,也是一種浪費。包佳佳希望,這個平臺在幫行業節省成本的同時,也能為環保做貢獻。
對于一些辨識度很高、很難循環利用的服裝道具,包佳佳和同時事還會組織公益拍賣,把這些物品拍給收藏愛好者,再將拍賣所得捐贈給慈善機構。
曾偉在工作中。 供圖演播技術專家,我為行業打開視野
曾偉面前的一組監視器上,傳輸的是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畫面,4路信號中3個演播室分別位于北京、廣東和云南,而參賽學生們的畫面信號,來自浙江的大學校園里。
做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大學生賽事,如果沒有疫情,4路信號里的人們本應聚在線下完成直播,但有了“云上制播”系統,讓直播變成了可能。
“這套系統最初是為了應對疫情研發的。”曾偉說,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為了在制作人員和嘉賓選手無法到場的情況下,仍能完成錄制,曾偉在最短的時間里開發出了云上制播系統。
在這個系統里,參與錄制的每個人,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個順暢的網絡環境,就可以登錄系統參與錄制,過程中每一路信號同步到云端,再由導播按照流程決定哪些畫面呈現在網友面前。
這兩年,曾偉的云上制播系統服務了400多場節目的云上制作,節省的成本超過千萬元。而幾乎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疫情下影視行業工作人員頻繁流動,開發的千里眼遠程協作系統,也支持了大約200個節目的遠程協作,減少人員流動距離400萬公里。
和云上制播不同,“千里眼”采用點對點信號傳輸的方法,讓現場錄制的信號以最小的損耗傳輸到千里之外的終端設備,工作人員不僅可以幾乎無時差的觀看,還能選擇與不同崗位的現場工作人員對話,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拍攝錄制的高效。
“人不管多大年紀,都要有好奇心,這樣才更年輕。”曾偉說,希望在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的時代,這些微小的創新能給傳統的廣電行業帶來更好的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