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許孝如 魏書光
本次鋁錠重復質押事件,波及多家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其中不乏一些頭部機構。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該事件短期給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帶來了不小沖擊,對于行業發展也將形成深遠影響,“補短板”已成當務之急。
業務嚴重受限
不少業內人士反饋,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相關業務已經受到不小沖擊,尤其是倉單業務。
“首先,行業對質押業務的倉庫及融資方信用風險的擔憂加劇,以致該類業務短期內的開展會受很大的限制;其次,銀行對該類業務風險的擔憂,會影響銀行對該類型業務的開展,包括對風險子公司。”華東某風險管理子公司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根據《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業務試點指引》,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可以開展基差貿易、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場外衍生品業務、做市業務和其他與風險管理服務相關的業務。
倉單服務,是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傳統業務之一,是指風險管理子公司以商品現貨倉單串換、倉單質押、約定購回等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業務行為,倉單包括標準倉單、倉儲物流企業出具的普通倉單、可轉讓提單等提貨憑證或貨權憑證。
中期協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協會備案的風險管理子公司共有98家,其中84家備案了倉單服務業務,占比86%。在倉單約定購回累計規模排名中,鋁品種占比19.6%排名第二,而基差貿易規模中,鋁更是以11.26%的占比排名首位。
“鋁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業務中占比較高,所以這個品種出了問題對行業的影響會很大。”浙江某風險管理子公司人士稱。鋁錠重復質押事件爆發后,相關業務直接停了,很多公司還派出人員抓緊去倉庫點貨。
“風險管理子公司短期要再開展類似的非標業務可能就很難了,風控要求肯定會更高,甚至被直接砍掉。畢竟一旦發生本金風險,對這類公司會是致命的。”有專家表示。
內控缺位埋隱患
作為被詐騙的一方,風險管理子公司是鋁錠重復質押事件的受害者,令人唏噓,但這背后暴露的問題同樣引人深思。面對頻發的現貨信用風險,想要打通期現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風險子公司仍需提高內控水平。
有業內人士指出,本次出事的風險子公司有一些共性,這幾家公司普遍資金雄厚,但以往主要贏利點是金融衍生品業務,現貨業務并不強。今年雪球等衍生品業務體量下降,導致這類公司資本金更加寬裕,于是就想尋找新的業務方向。正好遇到相關融資方,利率高、質押時間長,業務又相對簡單,于是一拍即合。
“但這個質押業務的邏輯其實有很大問題,為什么有色企業要給你8%以上的利息,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周轉率這么低又怎么賺錢呢?當然這些公司的運氣也不好,如果金融衍生品一直做得很好,他們可能也看不上倉單質押業務。”上述業內人士稱。
事實上,倉單重復質押、一貨多押是貿易領域的老問題,因此滋生的合同詐騙、管理不善導致經濟糾紛等情形,屢見不鮮。這些對于以金融行業為主業的期貨子公司而言,還需要時間學習。
“識別倉單業務中的道德風險,要求也是很高的。”北京地區一家大型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前些年一家糧食體系出身的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陷入巨額虧損,就是因為倉單業務上的道德風險識別不足所致。
這位負責人介紹,這家期貨子公司開展倉單業務過程中也曾幾次查庫驗貨,查庫時倉庫貨棧上堆放的確是標注公司名下的貨物,但此后該期貨子公司憑提貨單卻無法提貨,己方公司名下貨物“不翼而飛”。事后查明,涉案倉庫工作人員伙同交易對手方出具虛假倉單,并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幌過了期貨子公司一次次查庫,最終該期貨子公司蒙受了巨大的貨物損失,最后以母公司出面補足窟窿收場,而這家期貨公司負責人也“掛冠而去”,成為行業風險教育的典型案例。
他介紹,倉單業務對于期貨子公司來說,是典型的資金驅動型業務,類似信貸業務,需要大量自有資金來支撐運營。而目前風險管理子公司的融資渠道較窄,大部分的風險管理子公司在開展上述業務時,使用的也都是自有資金,通常來自母公司的增資,看似業務龐大,實則利潤微薄。
“補短板”在路上
去年10月21日,為引導風險管理公司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完善自我約束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行業的規范運作和健康發展,協會起草發布了《期貨風險管理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見稿)》。伴隨監管的明確,風險管理子公司內控制度的“短板”有望補齊。
在一家期貨子公司進行實操業務的王小虎(化名)表示,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的最大特點是,同時對接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交割方式多樣,可靈活實現資金與現貨的形式轉換。比如,非交易所標準倉單質押業務,對于質押融資款不限制資金用途、無賬戶監管等等。但是這些業務都需要對交易行為進行全面審查、監測,還需要了解客戶經營范圍、經營規模、交易背景,分析客戶的交易習慣,并且穿透貨物流,跟蹤物權真實流轉,防范虛假交易。另外,還要穿透現金流,強化賬戶監管,掌握資金來源與去向等等。
這些業務層面的交易成本往往比銀行類似融資業務的成本要高出最少兩個百分點,因此吸引過來的客戶潛在風險更高,對于期貨子公司的人員素質要求也更高。但是,大多數期貨子公司的普通員工,進入公司前甚至不了解期貨市場,不了解風險管理子公司是做什么的,金融知識儲備嚴重不足,風險識別能力有限,導致這些本來就是高風險的業務風險頻出。
證券時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期貨子公司的業務重心,已經開始從倉單業務逐步轉向場外期權等衍生品業務領域,更側重于綜合利用期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交易工具,來幫助企業管控在采購、銷售、庫存、資金等整個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服務。
在一家大型券商系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工作的劉峰(化名)介紹,他所在的子公司基本沒有倉單業務,整個團隊業務都放在權益類場外衍生品上,而且與他們類似的子公司也挺多。特別是近兩年,除了商品類場外衍生品交易,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標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個股場外期權業務的資質也在不斷放開,期貨子公司業務擴展很快,因為這些領域利潤豐厚,倉單業務這種出力不一定討好的業務類型,自然介入得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