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之后,國內小麥收割加快,適逢國際糧價波動加劇,今年的小麥收儲又是怎樣的一番場景?
農業農村部發布信息顯示,截至6月8日,全國已收獲小麥1.8億畝,收獲進度59.4%,比去年快約5.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中儲糧已為最低收購價收購準備倉容4000多萬噸,并陸續開秤收購。據央視報道,中儲糧集團公司購銷計劃部副部長白海峰稱,目前小麥收購均價在每噸3000到3100元,高于最低收購價每噸700到800元,有力促進了廣大農民朋友在豐產之年實現增收。下一步隨著新糧集中上市,中儲糧集團輪換收購工作將全面展開。
不過,由于種植成本上漲,加之對新麥價格繼續看漲,糧農惜售情況也有所增加,一些糧食經紀人反映,今年小麥生意難做。
事實上,近年來,糧食經紀人年年都在喊“糧食生意難做”。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表面來看,糧價持續上漲,處于牛市,但對于很多經紀人來說,雖然原糧上漲,但終端產品價格并無相應幅度上漲,中間利潤就會下降。此外,終端需求受新冠疫情、市場炒作等因素影響,導致短時間膨脹,但總的來看,面粉、大米等口糧需求比較穩定,如果需求前期提前釋放,后期就會回落,這樣的波動不利于經營方。
她認為,對于糧食貿易商而言,價格大漲大跌,并非好的“市道”。大漲之后,入市面臨著高位接盤風險,隨時有可能砸在手上;不入市,又怕價格繼續上漲,后期更無入市的可能性。
今年新麥收購形成兩大共識
從今年初開始,小麥價格在去年基礎上持續沖高,再加上俄烏問題火上澆油,國內小麥價格不斷刷出新高。最近半個多月,小麥價格較今年高點出現回落,但整體仍處于歷史高價區。
據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的調研,在小麥已大量上市的地區,北部麥區基層糧點收購價格,毛糧大多在每斤1.50-1.55元;小麥主產區當前輪換企業凈糧收購的掛牌價格大多在每斤1.52-1.55元,北部麥區制粉企業凈糧收購的掛牌價格大多在每斤1.56-1.60元。由于品級、區域不同,糧價也會有所差異。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小麥首席分析師孟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的新麥以市場化收購為主,價格高開后回落。
因當前小麥市場價格高位運行,比每斤1.15元的最低收購價普遍高出0.3-0.4元,預計主產區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預案的可能性不大。孟麗稱,這將是2006年我國啟動小麥托市政策以來,首次連續兩年不啟動托市收購,小麥收購實現由政策性收儲主導向市場化收購為主轉變。
雖然今年新麥收購形勢錯綜復雜,但市場經過波動后,已逐漸形成兩大共識。
鄭文慧解釋稱,一是今年新麥產量、質量超出預期,預計今年小麥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二是價格高開之后,大概率低走,但多重因素仍然支撐麥價維持歷史高位運行。
由于去年國內五省受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面積占冬小麥總面積三分之一,苗情極為復雜。去年底以來,市場對今年新麥的生長情況相當不樂觀。然而,隨著中央多次重磅發聲,全力以赴打好夏糧豐收戰,市場預期開始悄然變化。
孟麗稱,從當前小麥生產情況看,在系列超常規超強度舉措下,加上氣象條件有利,主產區小麥有望豐收,品質普遍好于常年。
至于糧價高開低走,鄭文慧稱,和往年一樣,新糧上市之前,糧價波動加劇,前幾天還在“大幅提價”,下一秒就可能變成“暴跌”。盡管近些天又有一定漲勢,但總體很難高過前期水平。隨著各產區從南到北新麥陸續大規模上市,市場對今年小麥產量、質量的預期發生轉變,國際因素也逐漸被市場充分消化,而各級糧食儲備單位也相繼進場,經過前期的試探,供需將逐漸形成均衡。
糧農惜售“實屬正常”
盡管糧食價格在上漲,但一些糧食經紀人反映,今年的小麥生意難做。
張智先解釋稱,一是今年小麥起步價格比較高,加上一些主產區小麥單產和品質都不錯,市場擔心向上運行空間會壓縮;二是當前相關上下游收購主體之間的收購價格存在一定的倒掛現象,形不成順價。
據市場反映,今年糧點收購量不如往年同期。尤其是,中儲糧入市收儲后,農民不著急售糧,惜售情況增加。
這背后是,小麥價格的持續上漲。2021年小麥上市初期收購價格在每噸2400-2500元,進入到第四季度小麥均價上漲至每噸2900-3000元;2022年3-4月小麥均價一度飆升至每噸3300元。從國際市場來看,國際糧食危機持續發酵。今年5月,FAO發布《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的危機感。
布瑞克咨詢研究員江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外因素都強化了市場對糧食看漲氛圍,并已經形成“早賣糧收益少”的反饋,導致今年新糧上市后農民惜售心態強烈,也使得“小麥價格越收越高”。
張智先也提到,在新舊小麥交替時期,價格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往年也存在這種情況。近期基層糧點收購價格有明顯上漲,這應該跟農戶惜售情緒嚴重有一定關系。畢竟今年陳麥價格漲幅較大,農戶并沒有從陳麥價格的大幅上漲中獲得額外收益,所以看好新麥價格,再加上今年種植成本上漲較多,農戶惜售實屬正常。
今年的小麥生產成本,確實出現了大幅增加。比如,據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重點監測農戶數據,今年小麥生產總成本平均1157元,同比漲16.8%。
今后小麥市場供需趨勢
對于今年的小麥供需形勢及市場運行,孟麗認為,一是小麥價格波動加大,購銷時間將拉長;二是今年的小麥飼料消費,將大幅下降。
具體來說,盡管本年度我國小麥供需平衡有余,小麥價格缺乏上漲基礎,但受國際小麥價格上漲的影響,進口小麥價格較高,對國內小麥市場有一定的傳導壓力。5月份,從美國進口的小麥價格達到每噸4813元,比國產優質小麥銷區價格高1334元,價差同比高32.5倍。再加上今年小麥收購幾乎完全市場化,多方博弈將導致新麥收購價格波動加大,購銷時間將拉長。
2020年四季度以來,玉米小麥價格倒掛導致大量小麥流入飼料消費。2021年10月以來,隨著小麥價格持續上漲,小麥和玉米比價回到正常區間,今年5月華北地區小麥平均價格比玉米每噸高406元。由于新麥價格沒有優勢,當前飼料企業收購新麥量不大。預計今年我國小麥飼料消費將回落至常年水平。小麥供需形勢將重回常態,呈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特點。
此外,由于地區間小麥價差縮小,將使得小麥跨區流動減弱。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如果發生新的變化,仍有造成局部地區物流受阻、提高小麥流通成本的可能,省際間跨區域新麥收購的難度加大,甚至出現區域間小麥供需結構性矛盾。
江燕也提到,今年新麥市場價格高位運行,導致飼料加工企業入市收購的力度明顯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面粉加工企業的采購壓力。預計后期隨國內主產區新麥大量流通,產銷區各級儲備小麥階段性輪入,以及由此引發的迭代影響,將提振新麥市場購銷的數量與價格,考慮到國際麥價同比大幅上漲,國產優質小麥將備受市場主體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