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藏品的價格,到底是炒作帶來的,還是其知識產權本身的價值,市場會判斷的。炒作帶來的一定是泡沫和崩潰,而市場定價,漲跌是有依據的。”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時,廣東省青聯委員、中宜教育及格蘭堂科技CEO戴斌表示。
數字藏品被認為是元宇宙時代最先落地的應用,被多方看好。2021年,國內數字藏品平臺開始興起,今年以來,國內數字藏品平臺更是大幅增長。
伴隨著平臺數量增加,數字藏品價格暴漲暴跌、平臺缺乏監管、二級市場交易合規性不足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
平臺亂象多
今年上半年,國內數字藏品平臺開始快速增長。據業內人士今年5月統計的數據,國內大大小小的數字藏品平臺已超過400家,而今年年初,這一數字還僅有約100家。
安盾網IP品牌事業部總監梁龍對記者表示,當前數字藏品平臺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以廣告營銷企業為主的平臺,第二類是政府機構或者有國企背景的大型企業,第三類則是由民營企業搭建的平臺。
“目前,數字藏品產業鏈已初步完善,從創作、鑄造到發行流轉實現全鏈條覆蓋,既有互聯網巨頭積極布局,也有新興科技企業奮力搶占先機。”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表示。
“從企業端看,參與數字藏品布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要么是看好數字藏品賽道,提前布局;有的是為了創新IP合作的商業模式,比如李寧;也有希望結合數字藏品進行品牌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的。”蔣照生說。
數字藏品平臺的搭建并沒有太高的門檻。隨著平臺數量快速增加,行業魚龍混雜,今年以來,數字藏品平臺倒閉跑路、炒作藏品、虛假宣傳等現象屢見不鮮。
今年以來,多個數字藏品平臺產品交易價格出現暴漲暴跌現象。5月份,一些平臺的數字藏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部分藏品短期內跌幅超過50%。
同在5月,數字藏品平臺“TT數藏”官方微信發布公告稱,由于市場波動大,公司老板經不住誘惑,將平臺啟動資金挪用進行投資,導致持倉縮水,平臺無法繼續運營,宣告倒閉。
近期,又有多家數字藏品平臺陷入破產倒閉、跑路傳聞。雖然此后平臺發布公告進行辟謠,但這也充分暴露了當前數字藏品平臺的混亂現狀。
“目前,真正有價值的NFT(數字藏品)產品還沒有出現,因為有價值的知識產權,往往掌握在比較謹慎的主體手中,這部分主體目前還在觀望中。”戴斌表示,目前NFT市場尚處于“試水”階段、魚龍混雜,在未來的合規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平臺會被市場自然淘汰。
價格炒作普遍
定價太隨機
數字藏品有著“藏品”的名號,原本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個人收藏和自我觀賞。但目前,許多平臺開放的交易功能,讓一些數字藏品成為了流通產品,價格也不斷被爆炒。
以iBox數字藏品平臺為例,平臺雖然稱其發售的數字藏品僅具備收藏、欣賞價值,官方對藏品價格不構成任何指導意義,并提示用戶謹慎購買,嚴防炒作。但由于平臺具備交易功能,一些藏品在短時間內被反復轉售,價格也忽上忽下。
該平臺上一款名為“薔薇處處開”的數字藏品的交易記錄,生動地展現了數字藏品在定價、交易方面的混亂景象。
頁面資料顯示,該藏品是一張數字唱片,4月16日發售,共發行6684份,目前流通的有4863份。
交易記錄顯示,4月16日,買家1首先以99元的價格買入藏品,4月19日以1040元的價格賣出。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買家2先后多次漲價,最終于4月27日以1560元的價格賣出該藏品。
5月1日,買家3賣出時,將價格提高到了2600元。
此后又經過多輪交易,5月10日,買家6以6850元的價格買入,并于兩天后以7395元的價格賣出。僅僅過去一天后,買家8又以9000元的價格買入,并以9780元的價格賣出。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該數字藏品先后被倒手8次,價格從99元飆升至近萬元。
然而,漲得快跌得更快。5月份,平臺上的藏品價格開始不斷下跌。5月22日,買家8在多次降價后,最終以3197元的價格將該藏品賣出,一買一賣虧損超過6000元。
該次交易后至今,買家9雖然數次擬銷售該藏品,最低標價3399元,最高標價甚至達到了36571元,但始終未能售出。
在另一家名為“元交所”的數字藏品平臺上,一款熊貓形象的大頭貼數字藏品,發售量達到5000份,不少用戶正在轉售該產品。一張一模一樣的圖片,最低有人標價119元,最高則標到了5萬元。
頻繁的交易,離譜的定價,是國內一些數字藏品平臺上的普遍現象。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平臺的交易價格基本沒有參考,都是由賣家自己定的,但定價了具體有沒有人買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數字藏品并不是比特幣,而是人為發行的,想發1000個就有1000個,想發1萬個就可以有1萬個,不是孤品,沒有限制。”梁龍認為,當前許多數字藏品的價格,有人為操縱的因素。
“價格暴漲暴跌,根源在于國內的數字藏品與其所屬的IP處于分離狀態。數字藏品最有價值的是它的附加價值,就像貨幣一樣,真正有價值的是它的購買力,而不是這張紙幣到底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梁龍表示。
“國外一些數字藏品,消費者購買后,可以擁有IP的很多商業化權益。IP本身的價值越高,數字藏品的價值也就越高。但國內的IP一般不會開放那么多權利,消費者購買到的數字藏品,可能僅僅是一張圖片,而不是IP的其他權利。”梁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數字藏品的價格缺乏參考,隨意定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參與炒作者需警惕
缺乏有效監管的交易、波動極大的價格,都顯示數字藏品交易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建議,對數字藏品缺乏了解的用戶,最好不要參與資質不明平臺的產品交易。
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由于元宇宙、數字藏品等概念較為新潮,頗受年輕人,尤其是“00后”等群體熱捧。
記者了解到,目前許多數字藏品平臺的主力用戶,正是缺乏辨別能力的學生和中老年人。
“數字藏品平臺最主流的用戶是三類,除了真正的NFT愛好者,還有學生、中老年人。很多學生和中老年人被不良機構蠱惑,把數字藏品當成股票一樣炒作,或者當成比特幣,認為一定會漲。”梁龍說。
在各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平臺上,投訴在數字藏品交易中遭遇資產損失的學生群體不少。其中不少學生是抱著交易數字藏品“賺點錢”的念頭進入,但他們不僅沒能賺到錢,反而遭遇大額損失。
記者了解到,此前,許多數字藏品平臺對于用戶參與交易并無年齡限制,或限制較為寬松。近期才逐步加強了對年齡的限制。
如iBox平臺今年6月4日發布公告,將限制不滿21周歲及60周歲以上的新用戶注冊,對已注冊不滿21周歲、60周歲以上的留存用戶將逐步分批限制購買功能。
還有部分平臺希望盡量保障合規,但又無法“割舍”大量年輕用戶,將參與交易的限制年齡設置為滿18歲,其實際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