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評
保持經濟向好勢頭還需再加把勁
本報評論員 栗玉晨
面對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挑戰,5月份宏觀數據出現的諸多積極變化顯得相當可貴。這主要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總體向好,以及一攬子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繼續保持經濟向好勢頭需要穩中求進、再接再厲。既要穩物價、促消費,也要進一步提升對中小企業助企紓困的精準度,還要想方設法推動外貿發展。只要堅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就能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持續恢復。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改善,各項穩增長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顯現。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生產需求逐步恢復,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主要指標邊際改善,部分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地區經濟出現反彈,經濟運行的積極變化有所增多,國民經濟呈現恢復勢頭。(相關報道見A3版)
這份經濟恢復向好的成績單著實來之不易。須知,我們是在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是4月份國內散發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的背景下進入這個5月的。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際環境日趨嚴峻復雜,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多的挑戰仍在持續。從國內情況看,疫情給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生產生活秩序還處在逐步恢復當中,就業壓力隨著畢業季臨近更加凸顯。面對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挑戰,5月份宏觀數據出現的諸多積極變化顯得相當可貴。
這首先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總體向好。今年三、四月間,隱匿性強、傳播速度快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自境外輸入,多點散發的聚集性疫情給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聯動,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明顯成效,為經濟呈現恢復向好勢頭提供了可能。
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加大了宏觀政策的調節力度,全力推動穩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這無疑是5月份經濟運行積極變化有所增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國務院研究出臺了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從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擴大實施社保費緩繳、支持穩崗就業,到對受疫情影響的個人住房和消費貸款延期還本付息、鼓勵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從加快重大項目資金到位開工速度、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健全完善糧食能源安全,到優化企業復工達產政策、保通保暢交通物流、加大民生兜底保障。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與各地因地制宜打出的“組合拳”相互配合,靠前發力、適度加力,逐步打通了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必須看到,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外部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大,國內經濟恢復仍然是初步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還處于低位,恢復基礎還需要鞏固,保持經濟向好勢頭還需再加把勁。
手里有糧,心中不慌。受國際糧價高位運行影響,5月份國內面粉、糧食制品和食用植物油價格分別上漲0.8%、0.8%和0.7%。糧價漲幅明顯低于國際水平的原因,無疑是我國糧食產量“七連豐”帶來的充裕庫存。但仍需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進一步降低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農業生產壓力,確保全年糧食產量平穩增長。糧價穩物價穩,促消費才有底氣。
中小企業好,經濟才會好。只有進一步提升對中小企業助企紓困的精準度,將紓困與培優更加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切實增強中小微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也才能讓更多中小微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陣地。
外貿涌暖流,仍然有隱憂。5月份外貿數據亮眼,遠超預期。但也必須意識到,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縮,放大了外需市場的不確定性。為此,還需想方設法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更充分發揮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出口渠道帶動作用,用好已簽署的自貿協定,指導企業精準開拓國際市場。
5月份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響,主要指標邊際改善,經濟呈現恢復向好勢頭。我們穩中求進再接再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能扛住經濟下行壓力,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持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