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邯鄲6月18日電 (王天譯 王喜民)三夏時節,河北邯鄲大地一片金黃。17日上午,在邯鄲曲周縣槐橋鄉西漳頭村,種植戶任景河正駕駛著聯合收割機穿梭田間收獲小麥。收割現場,經邯鄲市和曲周縣農業部門專家實收測產,這塊試驗田平均畝產小麥554公斤。
“這和普通年份種植的小麥不同,這是‘土里捂’小麥,去年11月28號播的種,比正常播種的小麥晚了45天,麥苗年后出的土,種的時候還有點擔心長不好,沒想到穗大粒飽。”任景河笑說。
據邯鄲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段美生介紹,北方小麥的適時播種期是每年10月的10日至15日。而由于特殊原因,到11月才播種,生長期推遲一個月左右,導致小麥生長期短,又由于地里積溫不足,氣溫逐漸下降,導致小麥無法出苗,這種只能在土里過冬的小麥,就被稱為“土里捂”。
受2021年秋汛影響,曲周小麥播種期較往年普遍延遲10至20天,個別受災嚴重區域,最多延遲近50天。
圖為在曲周縣槐橋鄉西漳頭村“土里捂”小麥測產現場,聯合收割機正在卸倉放糧。 王喜民 攝為保障來年收成,2021年10月,曲周縣政府和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啟動多項補救措施,針對小麥晚播、年后發芽的情況,按照“促出苗、保全苗,促早發、保粒數,防病害、增粒重”的技術路線,指導村民科學種植“土里捂”小麥,并進行全程跟蹤指導,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通過剛才測產,我們這個地里晚播麥田平均畝產超過1100斤,這個成績是非常不簡單,不容易的。這個結果說明我們通過促弱轉壯、科技壯苗的技術指導取得了成效。”段美生說。
圖為“土里捂”小麥測產小組專家正在測量小麥含水量。 王喜民 攝據曲周縣農業農村局統計,曲周縣今年小麥種植面積40.9萬畝,其中晚播的“土里捂”小麥約占8萬畝。為保證小麥收成,曲周縣農業部門和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緊密合作,通過一系列農業科技舉措,使當地小麥克服了2021年的秋汛影響,“土里捂”小麥畝均產850斤,取得豐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