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策源功能顯著提升
日前,在第47屆美國光纖通訊展上,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多款800G系列光模塊產品,并預告發布代表下一代產品風向標的800G硅光模塊,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作為湖北11家入選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計劃的企業之一,華工科技多項“光能力”居全球前列。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隨處可見如華工科技這樣蓬勃生長的“科技之光”。七大湖北實驗室、九大創新中心、三條特色產業帶、兩大萬億元產業集群……在湖北東部,由武漢東湖高新區出發,向東連接鄂州、咸寧、黃岡、黃石,沿長江延展百余公里的區域內,正同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化發展,努力向中部地區“創新策源地”邁進。
激活創新全要素
2021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湖北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加快推進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硬核支撐。
數據顯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區域內聚集了近百所高校、81名“兩院”院士,擁有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個國家研究中心、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東湖科學城已率先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建設和提升精密重力測量、脈沖強磁場、生物醫學成像、武漢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量子科學、腦科學等未來產業。
湖北省省長王忠林表示,科教優勢是湖北賴以發展的比較優勢和“壓箱家底”,要以建設區域創新中心為基礎支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創新機構、創新平臺為關鍵載體,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進一步把湖北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人才優勢、發展優勢。
隨即,湖北駛入科技創新發展快車道,創新舉措更有力,創新氛圍更濃厚,創新勢頭更迅猛。
聚焦“科創生態環境”,打造創客“首選地”。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1+4”政策體系,各級黨委政府爭當“戰略謀劃師”“天使投資人”“一線施工隊”。
聚焦“科創策源功能”,打造創新“強磁場”。武漢光谷、襄陽隆中、宜昌三峽等9個湖北實驗室實體化運行,光谷科創大走廊初見雛形。
聚焦“錢變紙、紙變錢”,打造發展“聚寶盆”。政府從“重管理”向“重服務”轉變,企業從“被創新”向“要創新”轉變,高校和科研院所從“重論文”向“重應用”轉變。2021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32%,技術合同成交額超740億元,占全省的35%。
目前,光谷科創大走廊重大科創項目正加快落地,2021年謀劃建設的82個重大科創項目已全部啟動,2022年還將謀劃建設105個重大科創項目。
在光谷科創大走廊的帶動下,一年多來,湖北科創策源功能明顯提升。據省科技廳廳長馮艷飛介紹,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10196.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6.9%。
突破最先“一公里”
2月16日,武漢東湖高新區舉行2022年工委(擴大)會,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潔表示,今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將向3000億元目標沖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
劉潔的底氣來自“東湖科學城”建設的高位推進。去年,湖北提出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規劃,東湖科學城躍升為創建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體區和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按照規劃,東湖科學城的核心區光谷科學島將布局大設施集聚區,布局未來新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形成“集聚發展、共建共享”的局面。
劉潔說,去年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5大湖北實驗室掛牌運營,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武漢東湖高新區涌現出首款百萬像素級雙色雙波段紅外探測器、首臺新型顯示噴印裝備等“光谷原創”重大技術成果,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7%。今年,該區將聚焦東湖科學城,做優做強創新策源功能,奮力突破最先“一公里”。
在光谷實驗室,葉朝輝院士領銜的“超高場(9.4T)動物磁共振成像儀”,已在武漢聯影生命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落地轉化,用于高場動物磁共振成像儀系列產品的研發和行業應用開發。
在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一門五院士”帶領著創新“后浪”,為我國數字化設計、分析和制造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貢獻湖北方案。
記者了解到,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正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取得突破,落實“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在集成電路、激光、新型顯示、生命健康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支持建設一批開放共享中試熟化平臺,提高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接受度;推動武漢知識產權法院落地,促進光谷知識產權交易所等要素市場高質量發展;加快組建光谷人才集團,優化光谷人才基金運營機制,加大對人才團隊、人才項目投資力度。
劉潔表示,以原始創新為依托,今年,武漢東湖高新區將加快建設激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創新藥4個特色產業基地,同時還將競逐智能網聯汽車和元宇宙等產業風口。
引來科技金融活水
“感謝郵儲銀行的金融支持,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把我們的外匯資金盤活了。”近日,在郵儲銀行湖北自貿試驗區武漢片區支行的幫助下,武漢小藥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外匯掉期交易成功獲得人民幣資金近2億元,解了燃眉之急。
“從資料搜集到業務落地,不到一天半時間,而且費率低,極大降低了我們的融資成本。”武漢小藥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CEO李萌告訴記者,郵儲銀行的金融服務不僅滿足了企業的資金需求,還為公司鎖定了1年后的風險敞口,“切切實實解決了我們外貿企業的后顧之憂,讓我們‘走出去’更有底氣!”
郵儲銀行湖北省分行行長唐華建說,今年該行出臺了《中小企業貸款客戶金融服務主辦行建設行動方案》,全行“專精特新”及科創金融服務客戶數量、貸款規模穩步增長。截至4月12日,全省已授信放款205戶16.33億元。目前,全省近百筆科技信用貸業務仍在有序推進中,持續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金融資源與科技資源的有效對接,正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助力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以創新驅動引領中部崛起。
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發改局局長李旅告訴記者,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為特色,加快集聚各類金融資源,有效提高金融資本供給,該區初步構建了與科技型企業發展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產業體系。
據統計,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集聚了各類科技金融機構超1500家,其中科技支行28家,是全國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率先落地了全國首單“銀關保”、全省首單知識產權保證保險貸款等創新產品;備案私募基金管理公司178家,管理基金總規模超千億元。“我們圍繞集成電路、激光、生物醫藥等關鍵產業設立多只百億級基金,有力支撐科技產業發展。”李旅說。
此外,人民銀行武漢分行還聯合武漢東湖高新區制定出臺科技產業金融鏈長制,確立光通信、激光、集成電路、生物大健康等九大產業金融鏈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固鏈、強鏈、補鏈、延鏈。截至去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3551.1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面達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