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北京暫停堂食的第25天,朝陽區的郭女士在河蔭中街的美食一條街看到,大多數餐飲店都在門口擺起了外賣小攤,一家餐廳的員工把幾盤小龍蝦擺在車的后備廂蓋上,舉著手持云臺,正在直播叫賣。郭女士和餐廳員工交流后得知,擺攤外賣的收入剛夠維持成本。
5月1日至6月5日,因疫情防控要求,北京所有餐飲門店暫停堂食服務。作為人群聚集、疫情傳播風險大的行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餐飲業如何尋找出路?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華興資本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疫情之前,國內餐飲市場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至2019年,市場規模從2.9萬億元增長的4.7萬億元,而2020年度我國餐飲市場規模下滑15.4%。到了2022年,餐飲業的日子似乎更加難熬。6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1-5月,餐飲收入16274億元,下降8.5%,僅5月,餐飲收入3012億元,下降21.1%。
暫停堂食的日子,餐飲人變身“擺攤人”
過去幾年,餐飲業高速發展,打卡網紅餐廳、品嘗網紅美食刺激著消費者,網紅餐廳門前的長隊也一度成為都市風景。但這樣的場景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2020年后難以再現。
北京餐飲門店暫停堂食服務的36天,被一些餐飲人戲稱為“黑色36”。昔日熱鬧的北京地標性美食大街——簋街冷冷清清,動輒排隊幾百號的胡大、簋街仔仔等店面門前冷落。
花家怡園是以京菜為主的連鎖餐飲,在暫停堂食的日子里,花家怡園東直門店在門口“擺起了攤兒”,賣起了熏雞、燒餅、粽子等適合外帶的食品。
工作人員張先生介紹,推出外擺等服務,一方面為減少損失,一方面為附近居民提供就餐保障,“門店外擺售賣的產品價格都比較實惠,比如小龍蝦一盒30元,大概有十幾只。”他說,花家怡園還建立了自己的社區群,在微信群中發布優惠菜品,居民可以提前下單到店自取,附近3公里內也可免費配送。
簋街的其他餐飲店也在極力自救。暫停堂食期間,在簋街香口魚小龍蝦店門前,一份份打包好的小龍蝦整齊擺放,外擺桌上貼著“5斤龍蝦128元”的宣傳海報異常醒目。工作人員介紹,平日里,這些龍蝦都是按只賣,暫停堂食后,推出的盒裝套餐用低價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購買。
知名餐飲、老字號品牌也加入了外擺陣營。魚頭泡餅品牌“旺順閣”在北京擁有幾十家店面,母公司“旺順閣集團”旗下有多個餐飲品牌。旺順閣集團副總裁崔余健介紹,暫停堂食期間,各門店結合實際情況,制作出了適合外擺的菜品。
川菜品牌眉州東坡則推出了48元的樂山甜皮鹵鴨、99元40只小龍蝦等特價餐食,并將外擺業務延伸至周邊社區。在北京朝陽區亮馬河等人員流動量大的地區,眉州東坡的工作人員在攤位前熱情地招攬周邊居民購買。眉州東坡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周淼說:“所有外擺產品都是特惠價格,價格優惠幅度在50%-60%。”
北京華天飲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有多個老字號品牌,相關負責人介紹,暫停堂食期間,北京華天所屬同和居、鼓樓馬凱餐廳、同春園、華天二友居等老字號增加了外帶品類,也提供獨立包裝,減少疫情傳播風險。
“躺平是不能自救的”,餐飲人拓展外賣等服務
在開展外擺的同時,線上外賣也成為餐飲業的另一個自救方式。
周淼說,從2020年疫情暴發開始,眉州東坡就調整了戰略,開設了平價菜站,強化無接觸外賣,推廣小程序,開展社群服務,在社區群推出折扣套餐,滿200元以上可以送貨上門。
旺順閣適時推出外賣服務,為了不影響口感,工作人員會在外賣盒中配著專業的加熱保溫袋。崔余健說,集團還開發魚頭預制菜、熟食禮盒、海鮮半成品、新鮮蔬菜禮盒、大魚醬、餡餅等,進一步拓展外賣服務的品類。
北京知名烤鴨店四季民福也開通了外賣服務。北京市民韓玉潔下單訂購了一套烤鴨,收到菜品的她發現,烤鴨、面餅等餐盒下均有自熱袋用來保障菜品的溫度,“以往吃頓四季民福需要排很久的隊,雖然外賣比不上堂食的口感,但好在不用排隊”。
轉型到外賣,是暫停堂食后餐飲人最直接的自救措施。以小店模式經營的日料品牌“曉壽司”在北京有30多家門店,創始人陳曉東說,2020年疫情暴發后,“曉壽司”就調整經營策略,加大外賣業務的比重,當年,“曉壽司”的線上銷售比重就從26%提升到46%,“5月份北京暫停堂食后,我們的外賣業務還略有增長”。
“外賣有個最大的缺點是消費者與經營者沒有互動,我們積極與消費者通過電話等方式溝通,在消費者有抱怨的時候及時解決。”陳曉東說,在外賣領域探索兩年多,“曉壽司”的外賣業務已經較為成熟,出餐速度、質量,以及售后服務均已成型,“目前外賣的營業額能保本”。
但對于火鍋、烤肉這類要求食用場景,以及一些講究菜品新鮮度的高端餐飲,外賣這條路并不好走。
北京市朝陽區望京一家烤肉店的工作人員說,店鋪上線外賣后下單的人不多,“多數顧客會下單石鍋拌飯這類的菜品,下單烤肉菜品的很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即使有顧客下單烤肉,其評價也參差不齊。有些顧客反映外賣的烤肉沒有送烤肉醬和小菜,這些都是堂食時贈送給顧客的;有些顧客反映送來的肉不夠新鮮;還有些顧客反映包裝過度而菜品分量不足。
困擾商家的不只是菜品是否適合外賣的問題。王女士是北京東三環的一家日料店的老板,她介紹,要想提高外賣量就需要依靠外賣平臺,但平臺又需要抽取一定傭金,“七七八八算下來能勉強保本,有些單子甚至還賠錢”。為了減少層層成本,她瞄準了私域運營,在朋友圈做起了外賣、團購的廣告。
三十六味醬豬蹄創始人林俊環也在朋友圈做起了廣告:“承接企業早餐、團建、預定盒飯。”林俊環說,暫停堂食后的時間里,他嘗試各種方法,“走街擺攤、跑腿外賣、直播……我又多了幾種謀生的手段”。
有一天,林俊環接了一個400份早餐的訂單,為了讓客戶滿意,團隊晚上10點開始備料,次日深夜1點開始制作,5點開始包裝,7點出門送貨,7點30分,熱騰騰的早餐已送到客戶手里。林俊環說:“今年很難。但躺平是不能自救的,起勁兒地折騰就有成長。”
困難重重,未來的出路在哪兒
人員成本、房租、原材料成本,這是壓在餐飲企業肩上的三座大山。崔余健說,暫停堂食后,沒有了現金流,擺在集團面前的問題之一就是需要支付員工幾千萬元的工資。為了能應對危機,旺順閣集團和大型超市合作,施行“共享員工”制度來拓展員工的收入來源。
另一個問題是租金。尤其對于一二線的城市,房租是最大的成本。崔余健介紹,旺順閣集團的餐飲門店基本都在幾百平方米以上,一些以宴會業務為主的店面有6000多平方米,每個月的租金數目不菲。
政府部門也在想辦法解決餐飲企業的困難。6月2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要求朝陽、海淀、豐臺等中高風險地區國有房屋減免6個月房屋租金。
“但多數餐飲企業都將店面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商業綜合體,雖然政府出臺了減免租金的政策,但不適用于私企。我們也嘗試著和地產公司商量減免部分租金,卻沒有得到回復。”崔余健說。
這些困難也是其他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開放堂食是共同的期盼。但在與病毒賽跑的過程中,病毒總是出其不意地襲擊,讓社會生活反復按下暫停鍵。
6月9日,開放堂食4天后,北京再次出現聚集性疫情。6月11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了新版餐飲行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引,要求餐飲門店嚴格控制人流密度,提倡隔位就座,提倡預約就餐。6月14日,北京市朝陽區發布公告稱朝陽區三里屯街道700余戶餐飲企業全部停止堂食。
“反復的疫情、暫停堂食,其實都給餐飲人敲響了警鐘,未來要多條腿走路,不能只靠單一的堂食。”被迫停下來后,崔余健也和團隊在思考,如何尋找新的出路。
和其他餐飲人一樣,他們將目光投向了短視頻、直播。在抖音App上,賬號“ @旺順閣魚頭泡餅”不定期直播,并且上架了團購券、團購套餐。旺順閣集團創始人張雅青也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賬號錄制短視頻。
眉州東坡也在積極直播,并調動員工的熱情,由眉州東坡員工自愿組成的美食小分隊在抖音等平臺上直播帶貨,每場直播安排不同形式的打折優惠措施。
越來越多的餐飲商家將營銷瞄準了短視頻平臺。抖音生活服務數據顯示,今年4月北京暫停堂食之后,中小商家的線上增長迎來一波高潮,據公開發布的抖音生活服務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區域在抖音開播的餐飲商戶數量較4月底增加了20%。
“未來,旺順閣也將加大在電商領域的投資,注重直播帶貨。”崔余健說,通過直播帶貨,旺順閣集團的預制菜等產品賣得很好,集團已經成立了專門的電商公司,在供應鏈、銷售、物流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大力發展電商業務,“這可能是未來餐飲的發展方向”。
這一點也得到業內人士的肯定。6月10日,在由中國飯店協會主辦的“2022中國餐飲數字化產業紓困峰會”上,業內人士表示,面對反復的疫情,餐飲企業要積極嘗試數字化轉型,采用拓展線上外賣、遠程點餐到店自提、線上商城售賣預制菜等一系列措施來努力實現復蘇。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陳新華說:“疫情加速了行業數字化進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輪技術革命可以逐步降低餐飲業的交易成本、生產成本和組織成本,實現企業降本、增效、增值。”
陳曉東說,未來,餐飲企業會逐步減少人力成本,點餐、支付、開票等環節會通過線上的程序完成,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我們一直在做這樣的嘗試,這也許是將來的趨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