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嫣然
通過移交地方、資源整合、關閉撤銷、重組改制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改革,國有企業醫療機構改革任務目前完成率達到99.6%。
6月22日,國資委召開全國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改革鞏固深化推進會。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強調,穩妥有序推進掃尾工作,按照政策要求,不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原則上不再直接管理醫療機構。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動整合后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1+1>2”的融合效應。
醫療資源優化
國資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2525個醫療機構,已完成改革2515個,完成率99.6%。其中,移交地方政府506個,占20.0%;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整合978個,占38.7%;引入社會資本改制440個,占17.4%;關閉撤銷591個,占23.5%。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共有69家中央企業和29個地方涉及醫療機構深化改革,其中航天科工、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石油等54家中央企業和山西、江西、河南等23個省(區、市)全面完成改革任務。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石油企業辦醫療機構規模數量大、布局范圍廣,所屬38戶企業共有醫療機構285家,分布在19個省(區、市)的50個地級市,大多位于獨立工礦區,涉及員工約2.5萬人,推動改革難點多、問題多、穩定壓力大。
中國石油副總經理任立新在推進會上表示,中國石油對規模小、員工少、長期虧損且駐地公共醫療衛生資源豐富的小型醫療機構,在征得地方政府同意、妥善安置在職員工的基礎上,實施關閉撤銷,徹底退出醫療衛生服務業務。對規模大、員工多且主要承擔地方公共醫療服務職能、對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大型醫療機構,在征得地方政府同意后整體移交,納入地方政府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管理。對規模較大、承擔獨立工礦區醫療服務職能但駐地政府無意愿接收的醫療機構,規范采取重組改制方式推進改革,建立社會化運行機制。
“到2020年7月底,中國石油所屬285家醫療機構總體完成改革任務,其中移交地方110家、重組改制132家、關閉撤銷31家、轉為企業內部醫務室等12家。”任立新說。
地方國企層面,陜西省出臺《省屬企業辦醫療機構剝離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快速啟動,務實推進。陜西省國資委副主任楊愛民介紹,陜西省省屬134家醫療機構先后采取保留、移交、撤銷、整合等四種方式完成剝離。其中繼續保留的12家,占8.96%;移交地方政府或其他公辦單位接收的14家,占10.45%;關閉撤銷的43家,占32.09%;整合重組、無償劃轉給陜西健康醫療集團的65家,占48.5%。同時,陜健醫集團按照央地同步的原則,還接收了駐陜央企醫療機構6家。
整合后的下一步?
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將鞏固改革成果,穩妥有序推進掃尾工作。按照政策要求,不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原則上不再直接管理醫療機構。
“雖然醫療機構深化改革完成率已經超過99%,但仍有個別醫療機構尚未完成,情況復雜、困難較多。”翁杰明說,尚未完成改革任務的有關地方和中央企業,要逐項排查、梳理問題,形成任務清單,建立工作臺賬,因企制宜、因院制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分類推進,力爭今年年底前清零銷號。對改革動力不足、尚未明確改革路徑的醫療機構,有關企業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堅決落實應交盡交、能交則交、不交必改的要求,壓實主體責任,按時保質完成改革任務。
目前,醫療機構初步實現專業化整合,但真正做強做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翁杰明強調,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動整合后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1+1>2”的融合效應。
國資委表示,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要堅持公益性導向,圍繞醫療服務核心,逐步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積極促進與養老、大健康等融合發展,在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專科領域有效探索,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發揮集團化運營管理優勢,通過集中采購、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建設、產業協同等多種方式,進一步降低成本、提質增效。